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陜西寧陜:大地披“綠被子” 林農得“銀票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3-17  

      作為國家林業局首批20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之一,陜西省寧陜縣的林下經濟已叫響全國。

      寧陜縣地處秦嶺南麓,全縣森林覆蓋率達90.2%。農民人均林地50余畝,在人均基本農田不足1畝的情況下,林地成為農民最大的生產資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寧陜縣充分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開展林地復合經營。2014年年底,全縣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為主的林下經濟產值突破5億元,農民人均來自林業的收入為5270元,占總收入的72%。

      強化領導 科學繪藍圖

      為強化林下經濟的組織領導,寧陜專門成立了林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縣長分別任組長和副組長;組建了林下綠色種植、林下特色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4個林下經濟工作組;制定各鄉鎮、部門林下經濟考核辦法,列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

      寧陜對林下經濟的扶持也是“大手筆”,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100萬元,用于林下經濟發展以獎代補。設立林下經濟單項獎,每年對林下經濟發展成效突出的單位進行獎勵,并對惠農補貼和金融貸款給予傾斜。

      科學發展,規劃先行。寧陜縣在編制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的同時,堅持突出抓點示范,做到從點上規范、在面上推廣。按照“樹立標桿、示范引領”的思路,狠抓萬畝示范鎮、千畝示范園、百畝示范專業戶建設,推動林下經濟實現質的提升;縣委書記、縣長、主管副縣長、縣林業局局長和各鎮書記、鎮長每年包抓一個100畝至300畝的林下經濟發展示范點。

      部門聯動 延伸產業鏈

      在寧陜,發展林下經濟可謂舉全縣之力。一方面,各部門分工明確,縣林業局、發改局負責牽頭編制林下經濟規劃和確定林下經濟項目,縣財政局負責籌集林下經濟發展資金及落實,縣旅游局做好全縣森林旅游產業建設和服務工作等等。另一方面,各部門整合支農惠農資金和項目,按照渠道不亂、各記其功的辦法,將項目資金向林下經濟產業傾斜。農業、科技、扶貧、人社部門整合培訓資源,針對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需求,定期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解決林下經濟發展的技術難題。

      為延長林下經濟的產業鏈條,寧陜堅持園區引領、產業融合、培育品牌。目前,寧陜已扶持現代林業園區4個,制定出臺扶持辦法,積極培育經營主體,吸引工商資本、返鄉能人投資林下經濟。寧陜的林下經濟模式多樣立體,已建設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各類園區35個。

      一邊是林下種養,一邊是采集加工,再加上生態休閑與養生基地,寧陜的林下經濟產業互相嵌入融合,形成了綜合發展的共贏態勢。不少特色品牌也開始走出寧陜,山里人豆制品、秦嶺長春酒、秦嶺山泉水等已小有名氣,進入了西安等大城市的大型超市,并設立了專賣店。

      統籌發展 城鄉一體化

      寧陜發展林下經濟的一個重大創新,是把發展林下經濟與推進城鎮化統籌考慮。

      寧陜遵循“產業基地上山,農村人口下山”的工作思路,按照“三分之一人口進縣城,三分之一人口到集鎮,三分之一人口留鄉村”的人口布局,制定了林區人口遷移、合理布局的政策,支持鼓勵有能力的農民進城鎮定居,參與其他產業發展,減少對森林資源的過度依賴,確保林下經濟發展細水長流。近3年,全縣移民搬遷655戶2706人,初步走出了一條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保護生態、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子。

      如今,寧陜林下經濟興林富民之歌正蕩漾在巍巍秦嶺。廣袤的山林成為農民的“搖錢樹”,實現了大地披“綠被子”、林農得“銀票子”的和諧發展。

      推薦閱讀:

      湖北房縣:大力發展富民林業

      河南鄢陵:助推花木產業快速發展 打造健康優美旅游環境

      云南宜良:花木搭“互聯網+”快車行銷全國

      河南南召:苗木遭遇“寒冬”苗農如何“迎春”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