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環境真好,樹多水清,很是舒服。”近日,來香河買家具的外地采購商程友文漫步在潮白河大橋濱河濕地公園,被公園里的美景深深打動。據了解,潮白河大橋濱河濕地公園圍繞潮白河做文章,栽種油松、云杉、國槐等各類景觀樹達50余種,已經成為市民休閑娛樂、有氧健身、親水觀景的好去處。
“打造平原森林城市、爭創全國綠化模范縣”,這是香河縣的奮斗目標。近3年來,該縣堅持以促進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為出發點,按照“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城市建設要求,積極創新機制體制,大力實施重點工程,持續推進綠化美化,實現了林業發展與生態改善的協同共進。截至目前,香河縣累計投入植樹造林資金5億多元,撬動社會資金20億元以上,植樹面積達11萬余畝,種植樹木700余萬株,出動人員60余萬次。前不久,該縣成功摘得了“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桂冠。
該縣堅持科學合理的綠化布局,積極構建綠美生態廊道。他們以通道景觀綠化改造提升為重點,對該縣國、省、縣、鄉、村道進行綠化美化,建設30-100米寬的高標準綠化帶,打造看不透的風景“視窗”,并以喬、灌、花、草為構架,進行優化配置,形成帶、網、片、點相結合,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生態長廊,構建起了縱橫交錯、“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綠美生態廊道。同時,充分發揮多河富水和人文歷史優勢,結合域內河流開發、河渠清淤疏浚、水系生態治理、萬畝荷塘、濕地公園創建等工作, 沿潮白河、大運河河堤兩側百米范圍內實施高標準造林綠化,著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快建設“城市綠肺”和生態氧吧,打造出“城在林中、水在綠中、人在景中”的旖旎風光,持續增強了為京津提供生態服務的能力。
香河縣還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為契機,把植樹造林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大力推進綠色村莊、綠色家園建設,讓生態環境更加秀美,居住環境更加宜人,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他們選擇實力強、基礎好的村街開展街道、庭院和環村綠化,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景觀效果。將重點村街構建成為村莊周圍森林化、村內道路林蔭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河渠公路風景化、農田林網化的美麗畫廊。
依托植樹造林,充分挖掘林地增收潛力,廣泛發展林下經濟,是香河縣的又一大亮點。該縣積極盤活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糧、林菜、林菌、林下養殖等林下經濟,不斷提高林業產出效益,推動林農增收、林業發展、生態改善良性循環。該縣百運達食用菌種植基地創始人楊建華承包60畝林地經營林下食用菌種植,當年就凈賺130萬元。憑借著這第一桶金,楊建華的食用菌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目前種植園已擴大到400畝,其中林地占地240畝,在林下進行香菇、冬菇、木耳、靈芝等食用菌種植,年收入1500萬元左右。
此外,香河縣積極拓展林業多種功效,將造林綠化與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結合起來,使林業與休閑旅游產業互動發展,建成了澤普生態旅游觀光園、東方千年谷葡萄莊園、潮白河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等一批集綠色采摘、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項目。為了破解資金瓶頸,該縣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和“誰種植、誰受益”的原則,探索推廣了以獎代補、返租倒包、股份合作、家庭自營等四種較為成熟的造林模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植樹造林,以財政小投入撬動社會大資本破解資金制約,先后引進專業公司54家、種植大戶40多個,有效推進了植樹造林工作。
推薦閱讀:
內蒙古達拉特:今春種植經濟林21萬株
山東日照:優化林種結構 種植特色經濟林作物
黑龍江大慶:今年將種5000畝生態經濟林
河南漯河:鄉土樹種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