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河東區太平街道小張寨村,交通不便、地處偏遠,村里既無資源、又無區位優勢,村集體可謂一窮二白。2011年3月,村黨支部書記張景真上任后,帶領村民建起景真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起早貪黑帶領村民闖市場、謀發展,去年全村年銷售鮮花3500多萬支,實現利潤700余萬元,社員人均年收入超過20000元,一躍成為富裕村。
小村莊的花卉產業漸成氣候,如何實現強村富民?如何“消滅”貧困戶?
怎樣才能“摘窮帽”?建起花卉種植合作社
小張寨村綠樹成蔭,大棚連片,房舍周圍雞啼狗吠,放眼望去生機勃勃。村民們以花為業,在花棚中勞作。由于技術、管理、銷售都有合作社張羅,收入穩定,人們的笑容都掛在臉上。
在一個花棚前,記者找到“當家人”——村支部書記兼合作社理事長張景真。說起村情,張景真如數家珍,全村共有170戶,618口人,黨員32人,耕地420畝。“除去做生意的、開廠子的,全村基本上都種花。”張景真笑著說,小張寨成了真正的鮮切花專業村。
但在當初,推廣鮮花種植可是歷經波折。張景真說,剛當選村支書時,項目落不了地,村民無所事事,看著周圍村一個個發展起來,支部一班人湊在一起,除了“摘窮帽”就沒有別的話題。
經過細致考察,他們選準了鮮切花種植。支部發起、黨員帶動,引領群眾創辦合作社。經過幾番動員,領著大家實地參觀,張景真和其他支部成員率先行動,開始著手進料建棚。
村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張大爺,70多歲了,看到大家仍在猶豫,就挨門挨戶做工作:你們就跟著景真試試吧,現在建棚的料都拉來了,要真不看準他能這樣?就這樣三天下來,有17戶村民在流轉協議上簽字摁了手印,一共流轉了土地60畝。2011年4月16日,河東景真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
全村一年增收700多萬 完全“消滅”貧困戶
花卉大棚建起來。9月,生產出的第一批鮮花發往北京,市場行情8元一把。10月,就全部收回了建棚成本,到年底,每個大棚比普通農戶多收入10000元,在當時抵6畝水稻的收入。“效益是最好的宣傳”,立馬有32戶村民主動找上門來,申請加入了合作社。截至目前,該村成功流轉土地300畝,占到了全村耕地總量的71.4%,真正實現了集約規模化經營。“別看一枝花就值2毛錢,全村一年增收700多萬,你說老百姓有沒有積極性?”張景真笑問。
花卉產業成氣候,如何促進全村和諧發展?合作社召開社員大會商定:每銷售一枝鮮花村集體提成1分錢,專項用于村級公益事業發展。因為銷量大,當年村集體“進賬”15萬元,之后呈逐年遞增之勢。通過服務性收費,村集體先后投資50多萬元,硬化村內街道和種植基地路網,投資10萬元為村民打了一眼深水井,改善了生產條件和村容村貌;每年為70歲以上老人購買銀齡安康保險,為孤寡殘疾村民發放補助。
借助“每枝鮮花一分錢”,村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工作運轉有了可靠保障,截至去年小張寨已完全“消滅”貧困戶,全村實現整體脫貧。
為每位村民負責 村兩委的威信頂呱呱
“以花興村,以花富民”。村黨員干部一心撲在花卉事業上,有管建棚的,有管技術的,有管銷售的。由于實行設崗定責,在村里抬眼可見“黨員示范崗”、“黨員示范棚”,合作社17名黨員技術骨干全部與社員結成了對子,爭著為村民搞好服務,全村先后評選出7個“黨員示范崗”、14個“黨員示范棚”。富裕起來的小張寨村民,深深折服于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2014年村“兩委”換屆中,3名村干部再次當選,且村民們全部投了支持票,沒有一張反對票。
讓每一戶村民都安居樂業,讓大伙能過上好日子,是張景真心中最純樸最簡單的信條。“我們主要面向外出打工人家不用的、出大力出不了的,村集體扶貧就是解決這部分人的脫貧問題,”張景真坦誠地說,“什么是國泰民安?老百姓的日子過安穩了,國家就更富強!”
數年來,張景真帶領大伙借助發展花卉產業,趟富路、共脫貧、奔小康,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近期召開的河東區黨建座談會上,張景真就“發展合作經濟、實現強村富民”為話題作交流發言,被概括為“一分錢里的扶貧經”。
推薦閱讀:
青海海東:枸杞苗種植成前河農民增收亮點
北京:啟動苗木抵押融資平臺苗木能變“活錢
吉林樺甸:嚴把造林苗木質量關
山東定陶:由點到面植苗木 脫貧致富有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