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阿木爾林業局以林下資源獨特性、珍稀性為切入點,以市場為導向,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引導職工走眾創、整合、創新之路,使林下產品成為百姓致富的“金疙瘩”。
強強聯合
向高效生產轉變
阿木爾林業局投資260萬元建立的菌包廠,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菌包生產技術“含金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黑木耳養殖大戶看好菌包廠龍頭基地帶動作用,紛紛下訂單,推動了菌包廠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李慶波是阿木爾林業局黑木耳養殖大戶,今年,他在菌包廠訂購三級菌包15萬袋,并憑借多年積累的養殖經驗,義務指導其他黑木耳養殖戶加工菌包,幫助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他說:“今年菌包廠生產的菌包有金貝、小蜜蜂、豐五等品種,改變了過去品種單一的狀況,契合了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由于天然林全面停伐,黑木耳生產原材料漲價,倒逼生產加工企業面向市場,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以前是一家一戶生產,一天生產個四五千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今年菌包廠已有6名養殖大戶參與菌包廠的生產管理,有了專業的管理者,菌包生產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每袋菌包產量將達到40多克,產量比去年提高至少5克以上,截至目前,菌包已被訂購80萬袋。
搭致富橋
向林下創業轉變
“我看別人靠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我也試著養起羊來,希望能發‘羊’財。”阿木爾林業局防火辦職工張平說。張平的妻子患有子宮癌,看病花去了大筆醫藥費,孩子正在念高一,學費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深感入不敷出的張平,琢磨起林下養羊,希望能以此增加收入。
2015年9月,張平投資3萬元,買來秸稈粉碎機,并從興安鎮購得29只羊。經過一冬的飼養,羊已繁殖到34只。他說:“林下養羊本錢少、成本低、回報率高,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將羊群擴展到百只以上。”像張平這樣的養殖戶,阿木爾林業局還有很多,僅龍河管護區就有養殖大戶3戶,養殖山羊500余只、鹿50頭、黃牛100多頭,形成了“大戶帶小戶、大家一起富”的發展勢頭。
近年來,阿木爾林業局出臺了10余項優惠政策,制定了全民創業電子檔案,在資金、設備、房舍等方面予以傾斜,動態管理、跟蹤問效、服務到戶,并舉辦林下經濟培訓班,解決職工技術瓶頸,吸引更多職工參與全民創業。
據統計,2015年,阿木爾林業局為145名創業職工申請了貼息貸款725萬元,全民創業人數增長18.97%,人均凈收入增長35.8%。林下養殖,為林業職工敲開了致富門。
立足“創”字
向自主加工轉變
阿木爾林業局立足“創”字做文章,提升林下經濟產品的附加值,推動由原來單一的賣山產品向“前店后廠”模式轉變,叫響“綠”字號品牌。
吉盛木業新建“嶺上行”興安山珍八寶加工廠,年生產中草藥切片20噸、八珍精品包括靈芝、不老草、鹿茸、猴頭、黃芪、木耳、蘑菇、偃松子等共10噸。加工廠合伙人穆臣偉介紹說,原來他們把靈芝賣給外地經銷商,挑剩下的靈芝就沒人買了,忙活一年,賺的利潤很少,現在,他們將原生態的綠色食品加工、包裝后直接賣給游客,省去了中間環節,直接接軌市場,節省成本,掌握了市場的主導權。
目前,依托“前店后廠”模式,把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得到越來越多企業人士的認可。在阿木爾林業局繁華街道,有一家山特產品專賣店,經營銷售藍莓果干,由于沒有化學添加劑,每公斤賣到了120元。店主姜女士介紹說,他們經營的產品都是自己加工生產的,設有防偽碼,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知道公司簡介、法人代理等信息,產品是地道的本地貨,貨真價實。
在大興安嶺地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后,阿木爾林業局將轉型發展的眼光瞄準了林下經濟,大力開發林下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已成為其培育特色產業、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林區職工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林下經濟在阿木爾林業局百花齊放,春色滿園,林下種養殖可謂大有“錢”途。
推薦閱讀:
云南彌渡:花卉產業年產值達7000萬元
廣東佛山:示范區出口花卉合格率100%
浙江溫江:去庫存有新收獲 簽下巨額訂單
河北承德:發展苗木助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