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更樓街道過浴山自然村村民齊炳根正忙著為待賣的苗木修枝。近幾年,齊炳根通過土地租賃,在10余畝田地里種植了紅梅、紫薇、桂花、青桐、枇杷等7個品種的園林綠化苗木。經過15年的摸索,他利用樹木自然的長勢,對樹枝做輕微的扭曲,并日復一日地進行修剪抹捎、松土施肥、防病驅蟲,培育出了造型各異的工藝苗木,有椅子型、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朱自清筆下的熱鬧場景,是當下聊城最大的風景。
從“冠縣梨花節”到“高唐花朝節”,從“東昌府區櫻花節”到“東阿牡丹賞花節”……聊城以花為媒,通過絢爛多彩的“花經濟”,做靚了“生態聊城”的城市名片。
一城繁花,樹立起聊城宜居休閑的品牌效應,也帶動了旅游及其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各地扎堆辦花展、花節,會不會有一天讓游客審美疲勞?游客出游,除了看花賞花,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節目?今年,各縣市圍繞賞花經濟,為人們講述了不一樣的“繁花故事”。
扎根本土 惠澤桑梓
百花旁綻放“文藝花”
“今天心情太好了,全縣的文化藝術節在俺村召開,俺能代表俺村給大家表演節目,心里美滋滋的。”3月31日,在山東省旅游強縣冠縣“中華第一梨園”風景區,韓路村村民崔紅梅、劉愛珍二人走下舞臺高興地對記者說。當日,冠縣第三屆農民文化節舉行,萬頃梨樹玉蕊初綻,本土民俗文藝節目精彩紛呈,吸引眾多游客。
創辦于2006年的冠縣梨花節,至今已舉辦了十一屆,可謂是聊城各類花節里的“老大哥”, (上接A1版)已經儼然成為聊城旅游節慶市場的重要品牌之一。每逢陽春三月,數萬畝梨花爭奇斗艷、競相開放,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
不過,年年歲歲花相似,如果僅僅是看花,梨花節的生命力也不會如此旺盛。近年來,冠縣努力打造生態田園鄉村旅游品牌,在展現冠縣自然之美、發展之美的同時展現民風之美、人文之美,推動了旅游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為展示“武訓故里、溫泉梨鄉”的省級旅游強縣風采,冠縣“以花為媒”,借助梨花節,打造獨具特色的金字招牌,念活旅游經。梨花節植根于本土文化,在做足梨花文章的同時,舉辦了三屆農民藝術節,捧出了聊城的民俗文化,如柳林花鼓、郎莊面塑、查拳表演等。與一般花展花節不同,這種對鄉土文化的深度挖掘造就了梨花節的“長盛不敗”。
這一系列富有鄉村氣息的活動,為久居鬧市里的人們營造了一個休閑娛樂、親近自然、回歸鄉土的環境,也讓人流連忘返。
資源共享 互動協作
融合之花別樣紅
“將自身獨有的人文資源融入旅游發展,花節可以說就是一次成功嘗試。”聊城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通過賞花節的舉辦,要實現的不僅是“賞花”這一看點,更是要通過“花效應”,促進旅游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豐富“花經濟”的內涵。
花朝節,舊稱“花神節”,是紀念百花生日的節日。舉辦花朝節,高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唐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地,清寧幽靜的環境,恰與花朝節對于花、園藝、園林、景觀的訴求不謀而合;深厚的文化底蘊恰與花朝節的文化相得益彰。
為打造旺盛人氣,主辦方在舉辦花朝節的同時,還舉辦了各類主題活動:民俗文化主題開幕式、書畫邀請展、茶藝和古箏表演、志愿者騎行、首屆“花朝杯”情感美文評選活動頒獎儀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廣大游客在游園賞花之余,還能親身參與一系列互動性強、參與性高的活動,令游客樂而忘返。
“文化雅韻 休閑高唐”書畫邀請展現場,26幅聊城籍知名書畫家作品讓人大飽眼福;優雅小木屋中的茶藝、古箏表演,讓游客感受茶道、古箏的禪意和花藝結合的美感,為高唐花朝節增添傳統、古典的文化底蘊。此外,“好客山東 動感高唐”志愿自行車騎游“騎”出了新風采。由高唐自行車協會組成50人的方隊,以“踏春”為主題,分兩條線路巡游,沿路發放花籽、花信等花朝物品,用新穎的方式宣傳環保理念。
這些主題活動都將花朝節與當下社會熱點、社會時事相結合,讓花朝節與民生息息相關,使花朝節融入大眾的生活,也增加了城市影響力。
以花為媒 以節會友
“鮮花”之外見真功
花開終有花謝時,但如何利用“花經濟”打響城市品牌,卻大有文章可做。
“我們每年舉行梨花節和采摘節,但是深層次的發掘梨樹旅游資源才是最主要的。”冠縣蘭沃鄉韓路村黨支部書記馮俊奎說“中華第一梨園”是冠縣旅游的一張名片,讓這張名片更加閃亮,必須精準謀劃、合理實施。冠縣采取政府引導加市場化運作模式,由前期政府作為投入主體規劃設計逐步轉變為由企業承辦、贊助,農民參與,政府部門只服務。通過“放水養魚”的辦法,企業和農民占據活動舞臺。
梨園大世界的開發,讓“中華第一梨園”邁上一個新臺階,同時,也讓馮俊奎感覺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為縮短景區的游客空檔期,進一步提升景區品牌價值,我們也在不斷探索拓展、創新梨園景區內娛樂項目,讓游客觀光的同時也體驗鄉村特色文化,實現游、玩、吃、住一體化。”馮俊奎說,他們正在策劃“互聯網+中華第一梨園”模式,開展網上認養活動。
田間花季游的規模、效益究竟有多大?沒有專門的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花經濟”帶動了產業、文化、新農村建設的共振效應。聊城的鄉村也因此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縮影和典范。
推薦閱讀:
浙江建德:巧手栽培工藝苗木 探索致富路
廣東中山:苗木產業突圍有妙招
山東青州:花卉苗木產業前景喜人
江蘇徐州:崗頭村:花木富村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