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四川:興文縣走上林業產業脫貧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5  

      初夏時節,苗鄉大地一片生機盎然。在宜賓興文縣大河苗族鄉龍山村,村民正擼起袖子栽種巨黃竹,挖坑、放苗、培土,現場一派熱火朝天。

      近年來,興文縣林業部門針對貧困村的具體情況,為貧困戶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在現有的林業資源的前提下,發展生態林業和家庭農場;同時,開發荒山荒坡、發展綠化,為農增收。

      政府“兜底”作保障 林業產業助農增收

      “我們村土地瘦,種莊稼收成不好。現在種植巨黃竹,經濟效益高、好管理,都指望著它來增加收入。”龍山村支部書記陳大海計劃今年在全村栽種3000畝竹林。望著栽好的一片竹苗,陳大海對未來充滿希望。

      龍山村地形復雜、土質薄,土地拋荒比較嚴重,農業發展受到極大制約。全村690戶2368人中有105戶369人是貧困人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6年,陳大海針對龍山村荒山荒地多的情況,到興文縣農業局詢問造林政策,并希望能邀請專家到龍山村考察,探索出一條可行性道路。通過深入考察、細致分析并根據龍山村的實際情況,興文縣農業局向他推薦了巨黃竹。

      “種巨黃竹生產周期短,并且能可持續利用。如果要種樹,不僅投產時間長,而且投產就要砍樹,樹砍完了,荒山還是荒山。”說到種植巨黃竹的原因,陳大海頭頭是道。目前,龍山村全村已有660余戶加入了種植巨黃竹行列,其中包括95戶貧困戶。

      不僅是龍山村,如今整個大河苗族鄉都走上了依托林業產業的脫貧之路。“大河苗族鄉今年發展巨黃竹7000畝,竹種和種植技術由專合社免費提供。”據興文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村民除了從竹子本身獲得收益外,國家林業還對連片種植1000畝到3000畝的綠色產業示范園進行補貼,興文縣委、縣政府再補貼400-600元/畝財政扶持資金,緩解造林負擔、加快林業發展,使其成為脫貧與綠化共進的有力法寶。

      林業帶動產業發展 綠化脫貧齊頭并進

      為什么將林業發展和脫貧聯系起來?興文縣林業局局長黃平解釋,“林業天然和農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作為農民增收的補充作用不可忽視。”據了解,針對興文縣貧困村實際情況,興文縣林業局計劃從2015年到2018年,在15個鄉(鎮)57個貧困村中,發展木本原料林基地32000余畝、竹林基地22000余畝、特色經濟林22000余畝、林下經濟2400畝,促農增收,讓綠化脫貧齊頭并進。

      “種巨黃竹生產周期短,并且能可持續利用。如果要種樹,不僅投產時間長,而且投產就要砍樹,樹砍完了,荒山還是荒山。”說到種植巨黃竹的原因,陳大海頭頭是道。目前,龍山村全村已有660余戶加入了種植巨黃竹行列,其中包括95戶貧困戶。

      不僅是龍山村,如今整個大河苗族鄉都走上了依托林業產業的脫貧之路。“大河苗族鄉今年發展巨黃竹7000畝,竹種和種植技術由專合社免費提供。”據興文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村民除了從竹子本身獲得收益外,國家林業還對連片種植1000畝到3000畝的綠色產業示范園進行補貼,興文縣委、縣政府再補貼400-600元/畝財政扶持資金,緩解造林負擔、加快林業發展,使其成為脫貧與綠化共進的有力法寶。

      林業帶動產業發展 綠化脫貧齊頭并進

      為什么將林業發展和脫貧聯系起來?興文縣林業局局長黃平解釋,“林業天然和農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作為農民增收的補充作用不可忽視。”據了解,針對興文縣貧困村實際情況,興文縣林業局計劃從2015年到2018年,在15個鄉(鎮)57個貧困村中,發展木本原料林基地32000余畝、竹林基地22000余畝、特色經濟林22000余畝、林下經濟2400畝,促農增收,讓綠化脫貧齊頭并進。

      重慶白果村:村民靠種玫瑰花走上致富路

      安徽安慶:加快發展林業經濟帶動林農增收

      海南屯昌:“芳香經濟”助鄉村脫貧

      河南鄢陵:從“一木獨大”到“三產融合”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