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位于國家級梁野山自然保護區腳下的武平縣城廂鎮云礤村,就會被游客“包圍”:雄偉壯觀的瀑布群、濃蔭蔽日的原始森林、清新潔凈的空氣,和青瓦白墻、小橋流水的原生態客家村落,讓各地游客流連忘返。
誰能想到,這個如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深山村落,十幾年前曾因為偏遠閉塞而差點消失。
這一切,源于十幾年前山區小縣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1年12月30日,武平敢為人先,在萬安鄉捷文村實行分林到戶,頒發全國第一本林權證,讓村民擁有林地經營權。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專程調研武平林改,并給予充分肯定,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拉開序幕。武平林改的做法和經驗,迅速推廣至全省、全國,武平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
此后,武平持續探索創新,在全國首創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商品林贖買機制,探索“借林”扶貧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釋放出強大的生產力,為全國林改起到探路子、樹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林改,帶來的首先是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據統計,2002到2017年,武平共完成植樹造林71.5萬畝,超過林改前25年造林面積的總和;森林覆蓋率提高2.9個百分點、達79.7%;由于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好、生態系統穩定,武平的生態環境質量居全省第二位,并躋身全國66個“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之一……
生態美了,百姓如何靠生態致富?為此,武平出臺政策、資金扶持等措施,鼓勵林農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
捷文村林農李桂林是編號為“2001年第1號”的中國第一本林權證持有者。提起這些年走過的路,李桂林侃侃而談:2001年12月30日,自己拿到了林權證,覺得吃了“定心丸”。當時,他一家分到了200多畝林地,靠種毛竹、竹筍等,第二年一年收入有2萬多元。同時,李桂林還在林下養雞,一年下來的收入也有幾千元。
到了2004年,李桂林在武平城關附近花了十二三萬元蓋了三層樓的房子,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F在,他在林下種植花卉、藥材,養殖蜜蜂、雞鴨,不浪費一點空間,每年收入不菲,日子越過越紅火。
穿梭在下壩鄉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示范基地里,基地創建者邱福平常常會被林下的盎然生機所振奮:小傘似的菌蓋破土而出,一簇簇地散發著迷人的氣息。該基地規劃面積500畝,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林下仿野生套種靈芝、砂仁等名貴中藥材,并采用“公司+林場+菌農”的生產模式和“公司+基地+出口”的銷售模式,示范帶動,促進周邊林農大力發展林菌種植業,推動林農增收致富,實現“不砍樹也致富,保生態也得益”。
“近年來,武平著力推動林業產業從單一的林木生產加工向木材深加工、林化產品深加工、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綜合發展轉變。”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武平林產工業不斷壯大,林下經濟方興未艾,林農收益明顯增加,2016年全縣實現林業總產值54.7億元,比“十一五”末的18.4億元增長近2倍,平均每年增長33%。當年,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達3560元,比2001年增加8.1倍。“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發展模式已見成效,廣大林農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由“靠山吃山”向“靠山護山”“靠山養山”“靠山富山”轉變。
不僅如此,借力林改春風,地處閩粵贛邊的欠發達縣武平正在實現“綠色崛起”。2016年,武平首次躋身“福建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17年,成功創建福建省首個縣域省級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山區貧困縣依托科技創新實現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之路。
“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的重要指示,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開拓創新,全面深化林業生態、經營、金融、流轉等體制改革,全力打造林改‘武平經驗’升級版,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續寫輝煌,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做出新貢獻。”武平縣委書記陳廈生表示。
吳鵬:帶領18個貧困戶種苗木脫貧
歐陽貝貝:小夫妻辭職開花店 不走尋常路
王志剛:創建全國一流花木園藝市場
王從玉:同賣苗木變“花樣 ”身價飆升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