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正文

      南京青奧村總規劃師解密場地規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青奧廣場上的三重立交被整體“搬”到地下,既疏通交通,又節省空間;造型前衛但造價巨大、施工復雜的“白飄帶”雕塑被經濟時尚的“南京眼”取代,“南京眼”已成為青奧地標;青奧設施在會后還可以作為商品房出售……昨天,“南京青奧村地區整體規劃與城市設計”總規劃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段進解密青奧村地區的規劃故事。

        “青奧軸線”上,標志性的建筑是國際著名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國際青年文化中心(俗稱“青奧雙塔”),以及未來運動員生活的青奧村。

        “青奧雙塔”旁是一塊寬敞的草坪,江對面的秀麗風光盡收眼底。但按照最初的設計,這里原本將是一座大體量的立交橋。現在,這座立交橋被整體“移”到了地下。“南京青奧村地區整體規劃與城市設計”總規劃師段進表示,南京青奧廣場也選址在這個位置,立交橋和廣場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如果將立交橋‘搬’到地下,不但解決了原有的交通需要,而且使青奧軸至江邊的交通和視線變得非常通暢。”段進提出的這個大膽的想法,在國內還是首創。

        “地下立交的技術難度在于當時國內還沒有地下立交建設的行業規范,更沒有成功的范例。”根據段進的規劃,地下立交橋深約27.5米,約9層樓高,而地下立交并不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坑,再將立交橋整體放進坑里,而是做成隧道的形式,一格一格搭建起來,每一個隧道都有保護層。

        地下立交的建立,也帶來了更大的交通“福利”。“開挖的基坑形成了兩萬平米的地下停車空間。”段進說,在江堤到國際青年文化中心的坡道上,還有7000平方米的空間,這成為了后來的青奧博物館。

        段進說,地下立交在地面還有11個上下口,極大地緩解了整個青奧村地區的交通壓力。他說,青奧開幕后,立交橋將投入使用。

        9層樓高立交橋“搬”到地下,國內首創

        行走在連接江心洲和青奧廣場步行橋上,“南京眼”以其大氣的造型成為一張青奧名片,但是,根據設計大師扎哈的設想,這里原本是一個巨大的建筑,它造型飄逸前衛,但帶來的代價是造價昂貴。

        “在扎哈的設計中,要有一個地面雕塑跟‘青奧雙塔’相呼應,扎哈設計了一個‘白飄帶’造型,從‘青奧雙塔’下蔓延,在青奧文化廣場上空還打了一個結,結的另一端延伸到江心洲附近,整個設計很流暢飄逸。但上海的橋梁專家評審時,覺得造價太高,而且施工難度很大,被否決了。”段進說,后來,該項目還面向國際進行招投標,但都不盡如人意,后來,有專家提出設想,能不能做一個雕塑將江心洲和“青奧雙塔”聯系在一起,建筑高度最好在80-100米之間,與“青奧雙塔”形成呼應。

        這個提議讓人眼前一亮,最終,段進帶領團隊設計出高約85米的“南京眼”造型。

        造價昂貴的“白飄帶”變為“南京眼”

        青奧會結束后,運動員們生活的青奧村如何使用,如何讓“后青奧時代”融入城市發展?“未來的青奧村將作為商品房出售,‘青奧雙塔’做賓館使用,下面的國際青年會議中心用來召開會議。”段進說,整個青奧中心都是按照完整的城市功能來配套的,例如將新增小學,規劃中增加了很多支路,來解決交通。“現在已經有一所小學在建了。”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