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喬灌結合”的美麗鄉村景觀
房前屋后種上瓜果蔬菜、村屯周邊植上農作物、鄉村公路兩側依托林木和花卉景觀建起觀光園……近日,記者走訪平果縣鄉村,發現不少村屯以種植當地特色農作物為主,兼顧種植綠化樹,適當配以灌木花卉,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喬灌結合”的美麗鄉村景觀,形成集防護功能、經濟功能、景觀功能于一體的“護村林”。
近年來,平果縣以“綠色產業”助推生態鄉村建設,力求實現鄉村美化和促農增收的效果。截至目前,平果水果種植面積達到9萬余畝、桑園面積達到7萬余畝。僅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963元,同比增長13.5%。
夏日,走進平果縣同老鄉,迎風搖擺的黃花梨和各類花卉仿佛在向來客揮手。“目前,我們鄉已經種植近2萬株黃花梨和1.5萬盆花卉,并大力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生態綠色產業,種植名特優水果和經濟作物。”同老鄉政府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同老鄉還將擴大“綠色產業”規模,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據了解,為達到“護村經濟林”助村民致富的目標,今年同老鄉力爭種植砂糖桔1500畝,紅肉蜜柚150畝,油茶850畝,西瓜1000畝,桑苗1000畝……
“庭院美化”是平果建設生態鄉村的又一“利器”,通過鄉政府補助苗木的形式,平果多數鄉村動員農戶盤活園地在房前屋后種植生態蔬菜和水果,并配以適當的綠化樹,讓鄉村處處都有各式各樣的“小花園”。在海城鄉,記者看到,該鄉在“村屯綠化、水源凈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的基礎上,還提出了“產業優化”的想法。“在雄興村伏利屯周邊,我們結合實際當地群眾種桑養蠶的實際,今年計劃種植一百畝桑田,實現村屯美化和產業發展互相促進。”海城鄉副鄉長覃尼說。
結合政府補助和農民自愿籌資籌勞的實際情況,平果在各鄉村努力打造“一村一風景”、“一屯一花園”的村容村貌。果化鎮槐前村昔日是不毛之地,石漠化曾讓這里的父老鄉村苦不堪言。如今,果化鎮的“綠色產業”已經初顯成效,該鎮以種植火龍果為“藥引”開展石漠化治理,讓昔日的荒山恢復了勃勃生機。“種植火龍果不但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為什么不干呢?”槐前村農民老陸說,他自己家種有20多畝的火龍果,縣財政還給了補助,好的年景一年收入不少于10萬元。
在“綠色產業”的帶動下,平果縣各鄉村的村莊規劃、產業培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平果不少“護村林”已經連點成片,果化鎮“十里火龍果長廊”、四塘鎮的萬畝葡萄園、坡造鎮的連片桑園和荷花小鎮已經初步形成。
推薦閱讀:
邵陽縣6萬畝荒山變“綠色銀行”
瀘洲納溪區:致富路上花為媒
威海大水泊鎮引導農民種植苗圃增收致富
汕頭:發展花卉苗圃荒地成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