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期間,議定為慶賀共和國10周年盛典,要在北京興建一些時代紀念碑式的建筑。被列入“國慶工程”的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萬人大會堂(后由毛澤東親自定名為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等建筑,均在天安門廣場上。我恰在這時調入北京市規劃管理局,直接參與了天安門廣場的整體規劃設計工作。整個“國慶工程”及廣場規劃工作是在周恩來總理、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等中央領導直接關注下進行的。
直接向我布置規劃設計任務的是市規劃管理局技術室總圖室副主任沈其。她交待:天安門廣場紅線寬度為500米,廣場的深度為800余米。后來我得知有些尺寸是經毛主席確定的。指揮過節日游行檢閱的解放軍軍官辛毅對天安門廣場規劃提了三點要求:一、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要求無軌無線;二、要考慮路面經得起60噸坦克的行駛;三、道路及廣場要求“一塊板”。許多年以后,我才得知這些要求的提出還有一層考慮,就是為了戰備需要,緊急時刻能在長安街上起降飛機。
我考慮,如果嚴格遵照上級提出的廣場道路“一塊板”的要求,而且周邊的建筑高度又不宜超過中軸線上的建筑,廣場就會顯得過于空曠和呆板,同時廣場硬地面的“熱島效應”(日照的熱反射)會很嚴重。因此,我在做規劃設計方案時,盡可能地設法把平板部分縮小。最初總圖設定廣場兩側的建筑為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國家大劇院和歷史博物館四座,兩兩相對分立于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這樣的分布使得廣場的南部留有較大的空地,而集人民大會堂和五千人宴會廳為一體的人民大會堂擠在一個地段中,給人感覺十分局促,而總體布局卻很松散,南部有較多空間無內容。有鑒于此,我提出了一份6個地段的規劃方案:天安門廣場西側為人民大會堂、五千人宴會廳、人大常委辦公樓;東側為國家劇院、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等于將原來的人民大會堂分為兩座建筑,再增加一個人大常委辦公樓,兩側各三棟建筑。
在萬里、賈星五聽取匯報后不久,我接到通知:國家大劇院遷出天安門廣場,移至人民大會堂的西側,廣場東側的規劃內容確定將歷史博物館與革命博物館“合二為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和人大常委辦公樓“三合為一”。
周恩來在國慶前夕作出指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除了老專家之外,發動青年同志參加“國慶工程”各大項目的方案設計。周恩來總理在談到人民大會堂的建筑風格的問題時,曾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皆為我用”,要解放思想,不要受原有建筑的傳統形式束縛。
在我參與方案設計前的許多方案,都嚴格地受到預定的建筑面積不得超出50000平方米(后增至70000平方米)的限制,所有方案擬制人員都感到在如此狹窄的范圍里做文章,確實與國家最高規格的大會堂不相適應,但打破70000平方米限制的呼吁一直未被正式允準。因此可以說,在前7輪的方案設計和遴選中,設計者們是在戴著鐐銬跳舞。直到方案中選后,交給設計院計算面積,才發現竟達17萬余平方米,是原規劃占地面積的2.5倍。
本來,由于面積限制,幾乎所有參與方案設計的建筑師,都是將大宴會廳安排在一層的。但外交部禮賓司的人認為:這樣設計的宴會廳,貴賓入席沒有回旋余地,沒有休息場所,必須馬上登堂入室,對號入座,類似大灶食堂,沒有國宴氣氛,有損國家尊嚴。因此,周恩來指示增加迎賓廳,周圍設衣帽間,中間建大型扶梯通向二樓宴會廳,于是,宴會廳由一層升至二層。
由于原有的面積限制被大大突破,有關負責同志在得知數據后,隨即找我,問:“面積超得太多,能否壓縮?”
我考慮了一下說:“可以壓縮一些,但壓不了多少,主要是按周總理宴會廳前要有‘緩沖’的要求,增加了迎賓廳。因為宴會廳增加了許多面積,人大常委辦公樓部分的體量和面積必須相應擴展,以求兩者間的對稱和均衡。如果要強壓面積,那么總的布局都需要重新考慮。”
負責同志聽了以后,沒有說什么,轉身走了。他邊走邊自言自語:“能壓就壞了……”我后來猜測,他當時的意思是要能隨便壓縮的話,方案就不完整了。所以,最終寧可將國家劇院、科技館等項目暫停,以確保人民大會堂方案不被壓縮面積。
在設計過程中,放棄原有的框架、設想,根據實際需要和條件進行合理更改的情形,有一個很突出的例子,就是人民大會堂的平面設計。
周恩來總理曾對人民大會堂的形狀提出過個人傾向性的意見,說要做成類似馬蹄的“卵形”。所以在大多數應選方案的平面圖中,人民大會堂都被設計成接近馬蹄或雞蛋的橢圓形。其中趙冬日、沈其的方案雖然有兩種,人民大會堂被安排在不同的方位,但都是典型的“卵形”。
但在對“卵形”禮堂作具體分析時,我發現一個容納萬人的禮堂,如若采用橢圓形或圓形的話,最遠的視距將拉長到八九十米,最后一排的人看主席臺要作近百米的眺望。
為了容納萬人,禮堂必須做多層挑臺,但卵形禮堂的挑臺做不深,做深了會遮擋后排座位的人看到整個“臺口”,不僅容量小、視距遠、視聽效果不好,而且勢必增多層數,也不符合人民大會堂的性質,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為了將最遠視距縮短,使禮堂有較佳的視聽效果,經過反復畫圖和比較,我覺得只有把禮堂做成扇形最合適,最遠視距可控制在60米之內,而且只需做兩層深挑臺。最后,扇形人民大會堂方案被肯定了下來,這也說明中央領導對建筑師們的意見是十分尊重的。由我做的全套人民大會堂初步設計交到北京建筑設計院以后,當時的市建院黨委書記李正冠曾打電話給趙冬日,提出要我拿初步設計圖去設計院繼續搞施工圖設計。但趙冬日以“劉仁同志還有重要工作要他做”為由,沒讓我參與施工圖的設計。如今回溯起來,不免有幾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