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景區開街已整十年。
十年彈指一瞬間,然而對于一條街,這十年的堅持與收獲又值得細細追溯。
曾經,這里是蒙塵千年的“破山塘”、“舊山塘”,水是臟的,駁岸是破的,房子也成了危房。現在,這里早已華麗轉身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今年6月,蘇州古城區榮獲全國首個“國家古城旅游示范區”稱號,山塘歷史文化街區也被納入古城旅游示范區的拓展區域。同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山塘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大運河申遺重要點段也被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十年間,3600米山塘街已然成為蘇州古城保護利用的新樣本。
嬗變,源自十年從未間斷的保護與開發。傳承歷史文化,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復工程從最初180米的試驗段開始,一步步復原“粉墻黛瓦、古跡薈萃,枕河人家、舟楫往來”的繁華圖景,通過整體風貌保護、重要節點修復、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內涵挖掘等工作,穿越時光,傳承傳統文化;承載鄉愁,喚起古城的人文記憶,古街的保護、開發的每個環節,都堅持居民參與、融合互動,讓古街成為“老蘇州縮影”,“吳文化的窗口”;發展旅游,山塘街完善旅游設施,一項項喜聞樂見的參與性活動,一條條獨具特色的旅游線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十年再回眸,找尋山塘這個古城保護利用樣本的意義和啟迪,更在于觸摸古城保護利用的蘇州智慧。本期圓桌,再次請來幾位專家學者,對古街乃至古城保護的價值和未來趨勢暢所欲言。
留住鄉土文化,也就留住了鄉愁
□蘇州圖書館古籍部主任孫中旺
●山塘一帶可以承載鄉愁的鄉土文化很多,如何留住鄉土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山塘可以打造成為江南首選鄉愁旅游目的地。留住了鄉土文化,山塘街就留住了記憶,留住了情感,更留住了鄉愁。
對于蘇州來說,山塘街有著獨特的意義,在民歌《大九連環》中,甚至把山塘和西湖一起并稱為“天堂蘇杭”最著名的風景。但很長時間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山塘街這塊蘇州曾經的金字招牌變得黯淡無光。
2002年起,蘇州市政府開始實施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山塘街再現古街神韻,受到了海內外廣大旅游者的青睞,山塘街的涅?重生可以說是近年來蘇州城市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將來的山塘街如何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魅力,持續保持對廣大旅游者的吸引力,確實是值得相關方面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打造鄉土韻味,讓山塘街留得住鄉愁入手。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故鄉有著天然的懷戀,鄉愁就是這種懷戀的集中表現。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城市化、現代化的加快,大量村莊在消失,許多舊城被拆除,可供紓解鄉愁的地方越來越少。這種現象甚至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
去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就提出,城鎮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這種情況下,有鄉土韻味,能夠紓解鄉愁的旅游景點就越來越受到關注和追捧。今年8月,由中外旅游文化協會、中國文化與旅游產業聯盟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鄉愁旅游目的地”活動,就是這種關注的具體體現,舉辦方希望借此活動“吸引游客去尋找最能寄托鄉愁的風景”。
其實蘇州的周莊、同里等古鎮旅游也是靠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興起的。畫家陳逸飛以周莊雙橋為題材所作的《故鄉的回憶》油畫,觸動了許多人的鄉思,讓周莊一夜之間名揚天下。而同里古鎮多年的“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主打廣告,也是以懷舊的鄉情為賣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古鎮的興起之路,為山塘街將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打造“鄉愁旅游目的地”方面,山塘街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其集中了眾多承載鄉愁的元素。
首先,山塘街具有獨特的飽含鄉愁元素的歷史文化。蘇州的閶門外為蘇北很多人心中的故鄉,和山西大槐樹、廣東珠璣巷等地并稱為中國的尋根圣地,這為山塘街的鄉愁旅游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其次,山塘街具有寄托鄉愁的有形載體。改造中“修舊如舊”原則的貫徹實施,使得如今的山塘仍保持著“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基本格局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傳統風貌,留住了寄托鄉愁的有形載體。再次,山塘街具有寄托鄉愁的民俗文化。山塘街不是徒具古色古香外表的標本,而是一條活著的千年古街,現在本地原住民仍在85%以上,依然是枕河而居,鄰里相望,櫓聲?乃,評彈咿呀,并且保留著在別處已經消失的傳統民俗文化,而這些民俗文化也是觸動鄉愁的無形載體。
近年來,山塘街對于鄉愁文化開發方面已經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在歷史文化方面,閶門尋根紀念地建成開放,成為移民后裔們尋根問祖、寄托鄉愁的精神家園,并推出了“閶門尋根之旅”的旅游產品,通過祭祖慰藉鄉愁。在民俗文化方面,推出了“年味山塘”民俗風情體驗季活動,對農歷二月十二的“百花節”、農歷七月三十的“燒狗屎香”等傳統民俗活動也進行了大力宣傳,充分體現了歷史生活的延續性。這些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景區現年接待游客數達350萬人次,年經營收入超過2500萬元。
但山塘一帶可以承載鄉愁的鄉土文化很多,以上活動遠遠不夠。山塘街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以打造“鄉愁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去山塘、解鄉愁”為口號,以“人性化、人情味、人文關懷”為理念,以“鄉愁、鄉情、鄉思”為主線,從宣傳推廣、建設細節、周邊環境、旅游活動、導游講解諸方面全方位貫徹實施,繼續加大對“閶門尋根”及鄉土文化的宣傳弘揚,相信以山塘街豐富的鄉愁文化積淀,成為江南首選鄉愁旅游目的地的目標不難實現。
留住了鄉土文化,山塘街就留住了記憶,留住了情感,同時也就留住了鄉愁,留住了游客。
注重游憩功能,張揚文化活力
□蘇州科技學院教授陳來生
●怎樣修復才能不破壞山塘古街的原有風貌?文旅融合,再現老蘇州原生態生活,無疑是雙贏的舉措。
古城如何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提下進行合理開發,這無疑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自唐代以來,山塘街不僅是商賈聚集之處,更是文人墨客、朝野名士流連之地。怎樣修復才能不破壞山塘古街的原有風貌?文旅融合,再現老蘇州原生態生活,無疑是雙贏的舉措。
山塘街與蘇州其他古街一樣,其美麗和成功,是文化與旅游、旅游與其他產業等深入融合的結果。山塘街的成功經驗,首先在于保護好了生態,包括自然生態、空間生態,尤其是人文生態;其次在于保護好了原住民的活態文化,從而使蘇州的旅游文化得到了非常好的傳承、演繹和展示。
在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第四期保護性修復工程中,還是要按照“老蘇州的核心、吳文化的靈魂、鮮活的吳文化博物館、特色鮮明的旅游目的地”的理念,貫穿文旅融合的原則,高質量完善旅游設施,高水平提供旅游服務,把花文化、婚紗文化、傳奇文化、水文化、江南小鎮文化等進一步充實到山塘歷史文化的開發保護之中,使逛景點、乘游船、聽評彈、品香茶成為山塘游的必選節目。
在這條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上,山塘街的保護與開發還可以走得更遠。
首先,傳統文化街區要注重發揮“市”的功能和活力。
歷史街區的生命力,體現在人居帶來的人氣,體現在商貿帶來的興旺,體現在旅游休閑吸引的消費市場。山塘街作為一種獨具文化魅力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商業與文化和休閑游憩相結合的特色旅游街區。在開發保護的過程中,要注重其“市”的商業服務功能,促進文化和經濟的有機結合,解決歷史街區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
這方面可以借鑒新加坡在“特征規劃”指導下注重歷史街區商業活力的經驗。新加坡把促進歷史街區的傳統商貿活動,視作歷史街區保持活力的關鍵因素高度重視,例如鼓勵傳統手工藝的商業店鋪、傳統特色小吃等商業門類的經營,對這些經營者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或嘉獎,確保其在低利潤經營的條件下仍能保持生活富裕。此外,新加坡政府還代為開展傳統商業門類調查,以確定哪些商業經營活動最容易在歷史街區中得以生存與繁榮,從而幫助經營者做出決策,促進其長期穩定的經營活動。
其次,要充分認識和發揮特色街區的游憩功能。
成功的歷史街區都非常注重游憩功能的營造,將游憩規劃貫穿于商貿、旅游、購物、娛樂、服務、文化等功能的各個環節。山塘街的開發建設,也要有效設置游憩節點、動線,讓商貿與旅游休閑結合起來,雙贏互動。游憩節點的設置要符合商業要求、要富于彈性、預留適當空間。動線設計即合理設置路線以及業態分布,避免“人在街上走,不往店里去”、“一樓擠,二樓空”的情況,節點及動線要設置合理,街道的寬度也很重要,要避免“寬街無鬧市”;通過美化亮化櫥窗和主題沙龍、才藝研習、體驗館等模式的合理引導,開發“二樓經濟”;并順應信息化潮流,大力發展智慧旅游,推出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智慧旅游項目。
再次,要進一步完善游憩配套設施。
特色街區同時滿足市民和外來游客的需要,對基礎設施要求較高。當前或多或少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環境擁擠,停車困難,旅游標識、導游圖、指示牌等不規范不完整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解決和改善。
此外,要尊重環境的原真性和生活的真實性。
堅持以文潤街,彰顯蘇州地域文化特色。除了要注重街區保護、利用和發展與原住民的和諧相融、“活態保護”,街巷立面整治要體現傳統風貌及區域特色,要轉變廣告牌、店招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做法,保持古街區、古民居的原生態風貌,使山塘街真正成為一條“活著的千年古街”。
活態保護,講好古今故事
□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潘福能
●如何讓古街活得更精彩?在勾連歷史故事的同時還需在“活態保護”上繼續做文章。這包括吸引居民的參與度,引導居民的文明健康有序生活等。
歷史是街區的根,文化是街區的脈,而人則是街區的魂,一個脫離了人的生活的街區,哪怕保護得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2008年開始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標志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全面展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要求我們在事前的規劃、事中的修復和事后的管理中緊扣三個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
不可重復的人文遺跡和歷史典故永續承傳,正是構成城市個性和城市精神最為重要、最無可替代的要素。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尋到歷史的根,要求對建筑的歷史和格局進行全面的梳理,使得歷史建筑和遺跡的保護有理有據有序,使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更具權威性和說服力。要對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全面的整理挖掘,編好故事,使城市的歷史能以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年,蘇州古城保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山塘、平江等一批古街巷的保護開發更成為古城保護的樣板。在此基礎上如何更好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有必要在把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很好地保護起來的同時,還需把區域內那些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遺跡人物事件有機地勾連起來,這樣一來,就能使人們從建筑的演變和空間的布局中讀懂歷史,使歷史發展的線索清晰可循。
沒有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加載,歷史文化街區只能是沒有靈魂的陳年古宅。歷史文化街區規劃和保護不能假借文化之名行商業開發之實,把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開發商漲價暴利的一個噱頭,這樣的保護最多只能是一種形式,弄出來一堆“假古董”,沒有實質效果,降低了城市的品位。要以做文化的態度來做商業,以做文化的手法做布局,以精心提煉的文化元素為招牌。點不在廣而在位,貨不在多而在質,店不在大而在品,要做好商業規劃,提高準入門檻,把功能與街區特色很好地融合起來。要把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政府對有影響力的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與必要的扶持和支持。
人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靈魂。
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見古也要見今,見物也要見人,觸景能夠生情,感受到生活。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復工程開展十余年,周邊居民生活環境、生活基礎設施都有了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上,要使這條活著的千年古街活得更豐富精彩,還需在“活態保護”上繼續做文章。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增強歷史文化街區的吸引力和公眾對保護工作的參與度。同時,在規劃時要注重吸納原住民的意見和建議,要在居民中倡導現代、文明、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加強有效的疏導和管理,使居民通過歷史文化街區這個窗口展示文明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