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永新縣林下經濟彰顯節地增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林下四季綠,林內柴雞唱,林間菜瓜旺,林中蘑菇香。在永新縣廣袤的田野里,不時可以見到這樣迷人的景致。

      永新有100多萬畝林地資源。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做強做大林下經濟產業的同時,也使得土地綜合效益成倍增長。目前全縣林下經濟已發展到13000畝,畝平均收益500元,是傳統林、茶、桑、菌等單種模式的2-3倍。

      走進永新縣三灣銀杏種植園,但見筆直的樹行間,成千上萬株蘭花妖艷嫵媚,競相搖曳。這就是該縣銀杏復合經營基地,目前基地已發展到100多畝。近年來,永新天然色素產業發展迅猛,生產的紅辣椒、杜仲、四季蘭在市場上銷售紅火,受到沿海發達地區的青睞。該縣結合產業需求和縣域林地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林花間作、林菜間作等“林下經濟”,推行“立體種植”,使企業和農戶實現“雙贏”。

      該縣一方面抓技術服務,邀請省市農科院、農大等專家教授到永新舉辦專題講座;一方面穿針引線,幫助企業和林農簽訂種植合同,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解除林農后顧之憂。

      銀杏間作中,由于銀杏得到杉樹這一“自然屏障”的保護,不但抗倒伏,而且花質、花苞較好,深受企業青睞。如今,該縣發展杉樹與銀杏、杜仲等間作發展到200多畝,比以前單種杉樹每畝增收1000多元。

      永新縣屬山區縣,林地資源豐富。自2004年以來,在林改好政策的促催下,大力植樹造林,發展速生林種。隨著林地面積逐年增多,大量的林下土地資源閑置問題日益呈現。為此,該縣結合實際,采取“上林下禽”、“上林下菌”等模式,引導林農發展村下經濟,為農民找到了增收新途徑。三灣鄉大灣村龍二仔不但在自己責任的場上搞間作種植,而且還租用別人的300畝林地,養殖土雞5000多只。龍二仔算了一筆賬:“養1只土雞成本約9元錢,3個多月后只能賣到25元左右,養5000只雞就差不多能賺9萬元。林下土雞一年下來總共可以養三茬。”該縣林下養雞示范基地全年可養土雞10000只,年收入達100多萬元。而且在林下養土雞,還減少了林木病蟲害發生,雞糞還可作樹木肥料,形成了一舉多得的“循環生態鏈”。

      曲白白沙村是推行“上林下菌”模式的成功典型,林農利用林間寡照、低溫、潮濕等特點,發展食用菌種植。目前,已發展香菇、木耳、毛木耳等多個菌類,共建起10個大棚,年產值10多萬元。村支書高興說:“菌類不與林木爭照爭水,不但利用了林下閑地,又實現林菌共生。成本只相當于在空地上建大棚的10%左右。

      在該縣象形鄉天龍村的稻田地壟上,都有一排株距3米的桑葉樹。林農龍青云正在采摘桑葉。他說:“兩種作物,互不影響。樹苗是蠶桑公司負責提供的。我沒多投入一分錢,一畝地只就帶了兩畝地的收益。”

      該縣蠶桑公司鼓勵林農種桑養蠶,對于那些間作面積較大的林農還適當予以資金補貼,與林農簽訂協議,蠶桑公司和林業部門還可從苗木,技術指導等給予優惠措施。懷忠鎮大多數農戶在油茶行距中間作西瓜,利潤實現雙豐收,每畝除去油茶這項收入外,西瓜單產一項每畝就增收300多元,而且種出來的西瓜比其它田里種出來的要甜、要脆,受到城里客戶青睞。

      推薦閱讀:

      鎮安縣:綠色銀行助農致富

      安岳縣:豐巖黃花開滿地 村民致富有盼頭

      貴州印江:大山蓋“被子”農民有票子

      沂水縣:現代農業花卉項目引領花木產業發展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