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山翠綠
岳西縣位于大別山腹地、皖西南邊陲,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是國家生態示范區、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示范縣、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又是革命老區和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全縣國土面積355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77萬畝,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
從2002年正式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全縣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15.6萬畝,其中營造生態林8.8萬畝,經濟林6.8萬畝。項目涉及24個鄉鎮、188個行政村,43054戶、15.37萬人,通過“一卡通”累計發放退耕戶補助資金1.75億元,項目區人均1140元。經過國家林業局多次核查驗收,退耕還林面積保存率、管護率、成林率、發證率和建檔率均為100%。為岳西山場增綠、林業增效、林農增收、改善生態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了把這項功在當代,利澤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實施好,岳西縣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分管副書記、副縣長任副組長,林業、財政、發改委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領導小組,抽調精干技術人員辦公;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機構。同時出臺了《岳西縣退耕還林工程糧食供應及資金管理工作實施細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實施細則》。項目實施中,岳西縣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科學設計,規范管理,嚴格執行村、鄉(鎮)“兩公示”制度。
通過退耕還林建設,全縣年均增加有林地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68.9%提高到75.55%,使 2萬畝25度以上的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遏制了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明顯減少,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態環境大大改善。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林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一批優質高效的林藥、林茶、林果、林養基地相繼建立,其中新建油茶、茶葉、銀杏等生態經濟兼用林 11萬畝。隨著特色基地規模的擴大,呈現出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和大戶承包經營的多種經營模式,推動了林產業發展壯大。良奇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利用退耕還林項目建設高標準茶葉基地185畝,并建立茶葉加工廠,公司創建的“良奇”牌“岳西翠蘭”成為“中國馳名商標”,茶葉遠銷亞、歐、非20多個國家,帶動了姚河鄉及周邊產業結構調整,并成為國家科普“惠農興村”示范基地。黃尾鎮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起了集中連片的茶葉和林果基地,如今黃尾村村民開辦起農家樂和觀光園,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黃尾村長沖組鄭光榮,是當地有名的困難戶,2005年退耕還茶4畝,現茶園畝產值達10000元,該戶農家樂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200余人,年收入達30萬元。冶溪鎮金盆村依靠鞏固退耕還林發展雷竹460畝,并成立了雷竹專業合作社,現50多戶每家竹筍年收入都達5萬元以上。包家鄉石佛村茶園組9戶農民利用2003年退耕地還林發展茶園173畝,近年茶園被石佛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包經營,年租金就有25萬元,平均每戶純收入2.7萬元。天堂鎮石橋村王任之2009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造毛竹50畝,今年竹苗和竹材收入達12萬元。五河鎮響山村劉王龍,2010年利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發展毛竹10畝,現在每年竹苗收入也有4萬多元。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綠化美化了岳西山山水水,帶動了林業產業發展壯大;隨著一批特色林業基地發展,岳西15萬林農正分享著退耕還林工程帶來的豐碩成果。
推薦閱讀:
黑龍江:海林林業局大力扶持地栽木耳產業促增收
龍潯鎮英山村發展林下經濟 帶動農民增收
桓臺縣苗木基地:“村民能掙錢的養老院”
甘肅:臨洮縣花卉產業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