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一是平山區橋頭街道尚家村的村民。為了增收致富他最早在自家的1畝多地里栽種了榛子苗,收產那一年陳增一掙了近4000塊錢。2008年5月,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增一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最早參與種植大榛子的只有13戶農民。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種植農戶220余戶,年人均收入為10800元。
十年前的尚家村基礎設施薄弱,老百姓種一畝地的收益不到2000元,刨出去種子和化肥錢純利潤也就是1000多塊。村里看到陳增一種榛子掙了錢,就想著讓更多的村民和他一樣也富起來。2010年3月,尚家村采取了“黨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模式,在增一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里建起了黨支部。他們以黨支部為核心,以“黨支部保駕護航、黨員勇挑大梁”為引領,將基層黨組織建設與促進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進一步規范專業合作社管理,幫助群眾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這種模式,村里老百姓種一畝地大榛子年收益能達到4000多元,是十年前的4倍。
合作社黨支部成立以來,緊緊抓住“黨員帶頭搞示范,深化服務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黨建發展與合作社發展的“雙贏”目標。為了保質保量的為老百姓提供榛子苗木,他們在村五組反租到包的9畝土地上建起“雜交榛子”種苗繁育基地。目前,榛子苗繁育基地有254、237、266、8211等17個品種的榛子苗木。打成立以來,種苗繁育基地所培育的榛子苗木全部以市場價的半價出售給尚家村的農戶。
一般來說,一畝地里可以種植88顆到100顆榛子苗木,按照一顆榛子苗的市場價格為10元計算,外地農戶買100顆榛子苗需要1000塊錢。而參與合作社經營的尚家村農戶,每畝地僅榛子苗一項,就可以減少500元的種植成本。在尚家村的379戶農業戶中,種植大榛子的就有220戶,這些種植戶的榛子苗木全部來自于增一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采訪時一位農戶告訴記者,半價還不算便宜,合作社剛剛成立時,他們是以1塊錢的價格購買的榛子苗木。尚家村黨支部書記郭蓮萍告訴記者,當時那么做是為了帶動更多的村民種植大榛子,讓大家伙都富起來。
因為榛子與其他農作物不同,它的盛果期過長,一般是3年見果,5年收產。為了解決榛子種植戶將面臨5、6年無收入的窘境,黨支部四處取經,學來了間植套種技術,即在榛子初栽期,在榛子苗中間套種一些農作物,如千金谷、土豆、白菜等一些相對低矮不影響榛子苗生長的植物,這樣既保證了農戶年年有收入,同時也降低了市場風險。
尚家村村民巴全德加入合作社的時間較晚,為了讓他盡快見到經濟效益,村黨支部建議他在林下種植土豆、白菜等矮棵農作物。于是,勤快的巴全德便在自家近7畝地的榛子樹下種了兩茬農作物。第一茬他栽種了土豆,土豆收成后他又在地里栽種了蘿卜、白菜等第二茬農作物。去年收成后,他的兩茬農作物就為他帶來了3萬多元的純收入。由于常年栽種不同的矮棵農作物,使得巴全德家的土壤異常肥沃,所以種在這片土地上的榛子苗木長勢特別好,這也為日后的榛子收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戶宋常滿在自家榛子樹下種了野生刺嫩芽。這幾年,雖然大榛子還沒見到經濟效益,但他每年光賣野生刺嫩芽就能有近4萬元進賬。黨員陳增一告訴記者,因為山野菜的價錢高、賣的好,今年,他在種苗繁育基地上種了山野菜。他會觀察一年,如果收益可觀,又不影響榛子苗的質量,他會鼓勵村里的農戶一起種植。這樣老百姓就能實現林上林下雙豐收。
考慮到種植大榛子首先需要技術作保障,黨支部把原農科站退休的老站長請出了山,作為技術顧問全程免費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及培訓,年集中培訓均在2次以上。平時,增一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增一更是隨叫隨到。他告訴記者,220戶農民的榛子苗都是從合作社買走的,有問題咱不能不管,不僅要幫著農戶解決問題,咱還必須跟蹤服務。此外,合作社黨支部還在黨員中開展幫扶結對活動,幫助貧困村民共同致富。目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集體財產達到200多萬元。
推薦閱讀:
平山縣堅持綠色產業發展 增加縣域“生態紅利”
岳西縣退耕還林工程實現了山增綠民增收
黑龍江:海林林業局大力扶持地栽木耳產業促增收
龍潯鎮英山村發展林下經濟 帶動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