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莊村農民在給培育的苗木鋤草
“在我們合作社,社員種植苗木花卉的經濟收入是種糧食收入的3~5倍,每戶每年可增加收入2萬元。苗木花卉,已經成為很多返鄉創業農民的‘搖錢樹’。”7月11日,在南召縣城郊鄉史莊村梅花基地合作社的苗木種植基地里,合作社負責人喬洪一邊指導著工人移栽苗木,一邊自豪地說。
喬洪返鄉后流轉土地800多畝,成立了梅花基地合作社,帶動周邊50多戶農民加入種植苗木花卉,擁有產業基地8處,品種30多個,年產值達2400多萬元,年創利潤200多萬元。這只是城郊鄉規模化發展特色苗木產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南召縣城郊鄉積極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農民發展苗木花卉產業。該鄉先后組織科技示范戶、種植大戶等30余人到鄢陵、新鄉等地參觀學習,就苗木花卉等特色種植技術向當地技術大戶、科技能人取經問計。邀請專家傳經送寶,先后聘請縣農業局、林業局、農廣校等專業技術人員做專題培訓,共舉辦種植特色技術培訓班3期,培養技術骨干100多人。發揮合作社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和鼓勵農民種植苗木花卉,并加入合作社,組團闖市場,共同致富。該鄉史莊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流轉土地2500畝,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民致富。
城郊鄉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苗木花卉,同時采取標準化種植模式,加大新品種培育和優良品種引進力度,加快招商引資,發展龍頭企業,從而做到以規模求突破,以龍頭促發展,以精品占市場,走產業化、集約化發展之路。該鄉引進南陽梅花基地有限公司,流轉土地、訂單作業,帶動更多農戶發展花木種植。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吸引300多戶種植戶加入,使農民在苗木種植、銷售、生產資料購買及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服務方面有了強有力的保障。加快新品種引進及改良,在發展現有的紅梅、玉蘭、桂花、五角楓、馬褂木、紅楓、銀杏、大葉女貞等樹種的基礎上,又引進了紅豆杉、絲綿樹、紅葉石楠、北海道黃楊等名優樹種,壯大苗木產業集群,品牌效應初顯成效。此外,該鄉還依托市場促進營銷,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以棗莊苗木有限責任公司為紐帶、以專業經紀人為骨干、以專業服務組織為保障的營銷網絡,年銷售額可達2000萬元以上。
城郊鄉推行的花木規模化種植模式,逐漸形成了“市場引領,基地帶動,農戶參與”和 “公司+基地+農戶”的花木產業發展新格局。全鄉苗木花卉種植覆蓋15個村,培育發展品種100多個,基地總面積達到1.2萬畝,苗木存儲量達1500萬株,年產值近兩億元,僅此一項全鄉人均生產總值增加近4000元,苗木花卉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我們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繼續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依托特色建基地,依托龍頭活企業,依托科技提品質,依托市場增效益,壯大特色經濟,努力把城郊鄉打造成‘花木生產大鄉’,實現富民強鄉。”城郊鄉黨委書記李哲滿懷信心地說。
推薦閱讀:
瀘西1.6萬畝銀杏基地間作套種雙豐收
海南:林下經濟為林農致富插上“翅膀”
南召:城郊花卉苗木形成大產業
江西:萬載縣發展鄉土苗木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