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甘肅玉門市小金灣東鄉族鄉大力發展綠化苗木產業促農增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27  

      建鄉之初,地處戈壁,土壤瘠薄,自然條件惡劣,通過堅持不懈植樹造林,如今,玉門市小金灣鄉已經擁有4100畝農田防護林,筑起了43公里的綠色通道。在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該鄉還大力發展綠化苗木產業,創出了一條移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說起小金灣的苗木產業,首屈一指的就要屬東鄉族群眾馬麥德。他是玉門市小金灣農民聯合綠化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去年,在鄉政府的扶持下,45戶農戶投入注冊資金356萬元,成立了玉門市小金灣農民聯合綠化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園林綠化苗木基地?,F在,合作社已有社員153人,種植新疆楊1000畝,國槐300畝,流轉綠化苗木地300余畝。

      “你看看,這是國槐,這是河北楊,這是新疆楊,這是饅頭柳……”采訪時,馬麥德拉著記者來到他的育苗基地里,如數家珍般的介紹著他的樹苗品種。

      發展苗木產業,對于馬麥德,對于全鄉的移民群眾來說,并非偶然之舉。從臨夏老家移民到玉門小金灣鄉,為了生計,馬麥德靠打工,靠種地,生活都很難有大的起色。而小金灣的大多數移民群眾,都有著與他相似的人生軌跡。找到符合小金灣鄉鄉情的致富新路子,是鄉黨委、政府始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調研中,鄉政府了解到小金灣當地很多移民群眾在老家時就喜歡種樹、擅長種樹,這引起了小金灣鄉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

      “抓住我們當地群眾擅長的產業發展,事實證明是一條正確的路子。鄉上的苗木產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非????!毙〗馂赤l黨委副書記邵海云告訴記者,為了在短期內讓苗木產業形成主導產業,鄉黨委、政府按照“政策推動、基地帶動、服務促動”的發展思路,對移民群眾加強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并按照“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引導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幫助建立供應、服務、市場交易的完整產業鏈,形成“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

      從2008年開始,馬麥德率先開始育苗,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楊樹苗木計算,每畝扦插10000株,按最低成活率70%計算,即每畝有效成活達7000株。栽植第一、二年為生長期;第三年出售粗壯楊樹苗1000株,每株市場價格8元,收入8000元;第四年出售楊樹苗2000株,每株市場價格8元,收入16000元;第五年出售楊樹苗4000株,每株市場價格8元,收入32000元;五年累計收入56000元,年畝均收入將達到11200元?,F在,馬麥德已是育苗產業的行家里手,不僅是合作社的育苗技術員,在2014年還被評為玉門市的科技示范戶。

      如今,小金灣苗木合作社成立后,充分發揮了內聯農戶、外聯市場的龍頭作用。2014年,合作社銷售各類綠化苗木14萬株,產品遠銷北京、山西、陜西、西藏等省市,實現產值150余萬元,逐漸形成產銷一條龍的良性循環模式。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小金灣鄉移民群眾發展苗木產業的積極性高漲,已建成百畝標準化育苗產業示范基地8個,全鄉苗木種植面積達6500畝以上。目前,小金灣鄉的苗木產業發展已初步形成規模,成了全鄉又一促農增收的支柱性產業。

      推薦閱讀:

      縉云打造“公園式農場”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曲阜多措并舉發展林下經濟 帶動林農增收

      西充仙林鎮大力發展珍稀苗木產業 銀杏成了村民的“搖錢樹”

      佛坪縣沙窩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帶動村民致富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