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墨江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林下經濟養殖業,以“經濟得發展、林農增收入,生態受保護”為目的,依托豐富的林地資源優勢,每年縣財政安排8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全縣林下養殖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目前,石斛、重樓、松伏苓、砂仁、龍膽草等林下種植面積已達17240余畝。以雞、牛、羊等為主的林下養殖規模突破20萬頭(只),產值3.2億元。林下采集野生菌、松脂等得到不斷壯大,產值1.1億元。《墨江縣林下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5)》基本編制完成,林畜、林禽、林藥、林菌等林下經濟發展不斷凸顯新亮點,實現了經濟、林農和生態的“三贏”。
靠山吃山宜養則養
新安鎮白利村南漢箐村民小組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山頭上,氣候適宜,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人居和養殖的好地方。“十二五”期間,新安鎮按照“靠山吃山”的發展理念,采取“宜養則養”的經營思路,把條件最為便利的白利村南漢箐村民小組作為林下養雞示范點,把林地、茶地、荒地、經濟果園規劃為林下養殖基地,鼓勵大戶帶頭,帶領廣大農戶積極發展綠色、環保、生態的林下可持續經濟。
記者跟隨新安鎮鎮長李曉穎來到南漢箐村民小組村民杜進飛家的養殖基地,入眼的都是綠色,各種樹木生長在其中,郁郁蔥蔥,將空氣洗滌得格外清新。樹下是雞的生活場所,它們的“飲食起居”都在這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林下養殖和傳統養殖完全不同,在這里雖然也要給雞劃分一定的生活范圍,但和傳統的圈養截然不同,而是給了雞足夠的生活空間。生活在林下,樹上的果實就能夠給雞提供大量的食物,人工也會提供一些生態飼料,堅持生態的標準,保持雞的生態品質,“生態雞”的名聲越來越大。
這是墨江縣林下經濟中的林禽模式。在速生林下種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長的雜草,在周邊加上圍欄,養殖土雞等家禽,樹木為家禽遮蔭,是家禽的天然“氧吧”,通風降溫,便于防疫,十分有利于家禽的生長,而放養的家禽吃草吃蟲,糞便肥林地,與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環鏈。在林地建立禽舍省時省料省遮陽網,投資少;遠離村莊沒有污染,環境好;禽糞給樹施肥,營養多;林地生產的禽產品市場好、價格高,屬于綠色無公害禽產品。
李曉穎介紹,2014年,白利村南漢箐林下養殖基地存欄生態雞5萬羽,出欄14萬多羽,建成了一個雞苗脫溫廠,年脫溫雞苗15萬羽,養殖基地2015年成立墨江瑞源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即墨江雅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脫溫雞苗25萬多羽,帶動新安林下生態雞養殖的快速發展。在白利村、新安村發展養殖戶25戶,林下養殖面積1300余畝,共養殖生態雞18萬羽,出欄25萬多羽,實現農業人口就業50多人,實現產值1500多萬元。
推薦閱讀:
東方市深化綠化寶島行動 促產業轉變助農民增收
又種“葉子”又種“花” 綠了山頭富農家
曲阜發展林下經濟實現雙贏
羅城林下經濟成富民增收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