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趙聲馳是安福縣赤谷鄉書山村普通農民,10多年前,他搶救性地保護了僅存的2000余株野生珍稀木本植物“多穗柯”甜茶樹。經過多年研究和扦插試種,又成功培育出甜茶苗木,攻克了世界性技術難題,一時間成了業界的名人。
經林業技術人員鑒定,該甜茶苗木成活率達80%。該甜茶苗木的成功培育,為開發和研究低熱值甜味、藥效一體的新茶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1年至少采6次 畝產達150公斤
9月8日,記者在趙聲馳的甜茶苗木培育基地看到,甜茶苗木郁郁蔥蔥,有些到了采摘季節,工人將一筐筐新鮮茶葉送往曬場。
隨行的安福縣林業局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多穗柯是殼斗科石柯屬的純天然成分功能性野生植物,由于其葉味甜又稱甜茶。用嫩葉采制的甜茶,是歷史民間傳統飲品。據《中藥大辭典》等醫藥學籍記載,甜茶富含維生素A、B、C、E,微量元素鐵、鋅、硒、鈣等和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黃酮類、茶多酚,具有降血壓、血脂、防治心腦血管硬化、擴張血管,增強心腦血液循環,益肝養顏,并對治療糖尿病有輔助作用。
趙聲馳說,與傳統茶樹不同,甜茶一年至少可采摘6次,畝產干茶150公斤,這是其他種類的茶樹可望而不可即的。“采摘后一周內,就會萌發新芽。”
“多穗柯甜茶樹不會生蟲,不僅節省很多成本,還沒有藥物殘留,茶水可放心飲用。”趙聲馳說。
搶救性移栽2000余株野生茶樹
老趙家的后山上,就有少量野生茶樹。數量雖不多,但每到清明節后,村民就會上山采茶,制成干茶。之前,不少外地茶葉商以每公斤20多元的價格來收購。
然而,野生茶樹日漸減少,移植培育苗木的技術無法攻克,成活率不足5%,一些村民放棄了利用開發野生甜茶的計劃。
一個偶然的機會,當地政府在引進一家外商經營鐵礦開采時,鄉干部的話讓趙聲馳眼前一亮。原來,外商看中的鐵礦山荊棘密布,山上有不少野生茶樹。
趙聲馳趕緊和林業部門聯系,辦好了移栽手續,將山上2000余株野生茶樹移植到他的責任田里。事后,當地村民說,如果不是老趙當年這個搶救性的保護,如今野生甜茶恐怕更是難尋芳蹤了。
甜茶生產列為特色產業發展規劃
趙聲馳也遇到了培育苗木的技術難題。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精心研究多穗柯甜茶的生活習性等特點,趙聲馳采用扦插枝條的方式培育茶樹苗木。經過他的努力鉆研,苗木第一年成活率10%,第二年成活率30%,第三年成活率80%,達到培育標準。
野生多穗柯甜茶苗木培育,這一業界難題被攻克了。消息傳開,湖南、江蘇、重慶等地的茶商紛紛來考察取經,并購買苗木。當地一家企業還利用多穗柯甜茶生產了涼茶飲料。
目前,趙聲馳大棚里的30萬株多穗柯甜茶苗木長勢喜人。
近日,應當地政府邀請,贛南師范大學教授到赤谷鄉考察,為當地甜茶產業發展“把脈問診”。通過實地考察,專家認為,赤谷鄉發展多穗柯甜茶資源豐富、生產環境較好,政府支持,群眾積極性高,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于苗木繁育和生產,可采取“農戶+基地+公司”的方式,以銷售苗木和茶葉鮮葉為主,為種植戶提供苗木及為企業生產提供原料。
“當前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按照多穗柯甜茶生長條件要求選擇矮山,科學建立采穗圃基地,將甜茶苗木進行矮化栽培,同時要建立茶葉分級制作工藝。”赤谷鄉書山村黨支部書記李雪生說,目前,赤谷鄉已將多穗柯甜茶生產基地建設列為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書山村作為首個試點村,今年將發展茶園500畝,并將成立專業合作社。不久后,將向全鄉推廣種植。
推薦閱讀:
奉節種好三棵“搖錢樹” 一棵樹養活20萬人
本溪縣林改改活思路青山變成“聚寶盆”
新化縣:四大產業基地促進林農加速致富奔小康
漣源市多措并舉促進林業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