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四川廣元:林下經濟有“錢”途 農民增收有盼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14  

      近年來,廣元市以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以豐富的林地資源確定發展林下經濟,助農致富增收,全市退耕還林地種植特色經果林為主的林地以林糧(矮稈豆科類植物,禁種高稈作物)、林菜、林草為主要發展模式;林地條件較好的松林地以種植茯苓、前胡、栝樓、黃精等林藥為主要發展模式;其它林地以林菌、森林景觀利用、林下養殖(跑山雞、黃羊、生態豬、林麝等)為主要發展模式。截止2014年,全市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到了150萬畝,林下經濟總產值達到了20億元,林農人均收入達到833元。

      到2020年,全市用于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達到林地總面積的20%以上,產值突破30億元,農民林下經濟收入人均2000元以上。

      復合經營  脫貧致富好門路

      在昭化區石井鋪鄉圓包嶺林中,牽滿了栝樓藤,藤上到處掛著一串串栝樓,在穿過樹枝縫隙的太陽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地上一排排種植的黃精整齊有致,一簇簇開著黃花、結著豆角似的決明子更是喜人。

      明洋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張建軍介紹,他們采取“山上栽樹,樹下種藥”的復合經營模式,以栝樓、決明子、黃精等品種為主,種植面積達2000畝,吸引300多戶林農加入,社員戶種植中藥材(除黃精外)每畝增收6000余元,黃精種植500余畝,年產500噸年總產值1500萬元,年純利潤達700萬元,種植戶人均增收2.5萬元,帶動農戶發展種植脫貧致富是很好的出路。

      據了解,像張建軍這樣的種植戶為數不少。近年來,廣元市林業部門根據地質地貌、氣候類型等自然環境條件,指導農戶、種植戶引進高產品種,改進種植方式,創新種植技術,提高林地利用率。

      合作社充分發揮村社干部帶頭作用,及時支付農戶林地租金和勞動工資,堅持“資源共享,利益共沾”原則,為林農購買意外保險、開展利益分紅、評優獎勵充分調動了農戶積極性。

      帶動發展  家門口創業增收

      發展林下經濟,不僅鼓舞了林農的脫貧信心,更是讓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的好門路。

      “以前我在外地務工,離家很遠,老婆娃兒都照管不了,每年活兒不穩定,掙不了幾個錢?!泵饔X鄉的“瑤雞”養殖戶張軍樂著告訴記者,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張軍說,從2012年開始,在林業部門的帶動鼓勵下,圈了3塊林地,養起了跑山雞。 

      “林業部門技術人員還經常上門為我們指導養殖技術,靠著獨特的林地養殖,跑山雞不僅肉質鮮嫩,而且營養豐富,銷路十分火爆。”張軍告訴記者,目前,成都、重慶、南充、巴中等地的商家經常前來收購,還和他這一帶的養殖戶簽訂了長期收購合同。

      張軍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他已經出售了4000多只雞,還有2000多只下個月就可以出售,到今年過春節時候,他還打算再養2000只,按保守估算,平均每只雞10元左右的利潤,今年他的收入可達8萬元左右。

      在家門口就能致富,這是張軍之前一直不敢想的。現在他和其他養殖農戶一樣,盤算著如何擴大養殖規模,將跑山雞銷往更多的大城市,邁入更廣闊的市場。

      據廣元市林業局局長龔治名介紹,全市各級林業主管部門還將積極引進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打造森林食品、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今后,將繼續努力建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重點 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和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一縣(區)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增強林農持續增收能力,力爭到2020年,全市用于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達到林地總面積的20%以上,產值突破30億元。

      推薦閱讀:

      河池都安林業經濟實現“多贏”

      清原積極鼓勵農民發展林地經濟取得顯著成效

      南京生態農業園種花增加花農收入

      新疆木壘縣英格堡鄉“苗木村”實現豐收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