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婦女在技術人員的帶領下一起扦插繁殖紫薇
工作人員正帶領大學生村官在楨楠苗圃學習病蟲防治技術
談起近年來納溪豐樂鎮大力發展珍稀苗木種植給群眾生活帶來的變化,大家七嘴八舌的就談開了。9月11日,在豐樂鎮馬村珍稀苗木基地,該村30多名留守婦女一邊修剪著用于扦插的紅葉紫薇插穗,一邊拉著家常。
時值秋天,正是花卉苗木繁殖的好季節,苗圃內又見熱鬧的身影,有的在修剪插穗,有的正在忙著把修剪好的插穗扦插在整理好的苗床內。
2011年,豐樂鎮黨委政府派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全鎮土地和農業種植現狀進行調研、論證,結合農民種植習慣和發展基礎,將打造萬畝桂花公園和發展珍稀苗木基地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林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這一思路,正與納溪區13531發展戰略不謀而合。
政策引領 群眾種植熱情高漲
豐樂鎮在整合原有桂花種植的基礎上,引進業主,集中在馬村流轉土地,發展以桂花為主的珍稀苗木種植。為調動群眾的發展積極性,豐樂鎮先后出臺了《中國香海桂花公園實施方案》、《萬畝珍稀苗木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等措施政策,將本鎮五里村、馬村、沙坪村建成“桂花精品園”。出臺了政策、科技、市場支撐等激勵措施,對成片種植的單位和個人,經驗收合格,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同時,還免費為貧困戶提供樹苗,免費為他們栽植,幫扶其通過苗木種植增收而脫貧。整合涉農資金,加大對核心區馬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調動了群眾的發展積極性。
如今,在豐樂鎮馬村、五里村、沙坪村,山上山下都栽滿了桂花,枝繁葉茂,正值花期,芳香四溢?!叭绻麤]有政策的支技,我們馬村的基礎設施不可能變化這樣快”,談起這兩年區、鎮兩級出臺政策鼓勵群眾發展珍稀苗木,馬村桂花種植大戶李世龍說:“激勵政策不僅促進了珍稀樹木的發展,更給農戶帶來了增收”。
該鎮馬村的唐義華,就是在區、鎮政策的激勵下開始大力發展珍稀苗木的,他雖然種植多年,但過去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種植已達30多畝,成為增收致富的排頭兵,他常說:“激勵政策為我們種植戶解除了后顧之憂”。
示范帶動 規模不斷擴大
“以前都是單干,種植戶不是沒有技術,就是缺資金,加上市場信息不靈,珍稀樹木零星分散,導致缺乏規模和競爭力?!必S樂鎮林業站負責人牟平貴深有體會地說:“全鎮珍稀樹木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苗木專合社的作用功不可沒”。
為加快萬畝“中國香海桂花公園”建設,豐樂鎮采取“公司+基地”、“專合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引進“明正園林”、“蜀南名優珍稀苗木研究所”等企業實體,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成為帶動珍稀苗木種植的生力軍。
“豐桂苗木專業合作社”按照自愿原則,引導農民由分散種植向規?;?、產業化發展,專合社為入會會員提供栽培、管理、銷售等各種服務,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培訓、統一防治、統一銷售,解除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輻射帶動群眾發展“綠色產業”。幾年來,豐桂苗木專合社共吸納會員351家,帶動種植桂花、香樟、楨楠、紅豆等珍稀苗木14000余畝、3000多萬株,實現人均增收320元。
巧搭平臺 留守婦女家門口當“鐘點工”
在鎮人大代表的建議下,鎮群團中心把全鎮婦女組織起來,成立了“豐樂鎮留守婦女互助組”。隨著豐樂鎮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土地流轉后的留守婦女在家門口當起了農事“鐘點工”?!肮鸹▽:仙?、桂花種植大戶或珍稀苗木基地在除草、管理、施肥時,只要需要人幫忙,鎮婦聯領導就會打電話告訴我們,老板需要幾個人幫忙,我們就會組織幾個人,在家門口輕輕松松一天就能掙80元,覺得挺劃算的”,李正秀高興地說。
據悉,豐樂鎮11個村的留守婦女,在鎮婦聯的組織下,紛紛在家門口當起了“農事鐘點工”,即幫助種植大戶解決了勞力不足的困難,又能在家門口掙到一筆可觀的收入?!懊磕甑耐恋亓鬓D每畝我能收益650元,每個月為種植戶打工有近2000元的收入,貧困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小日子越過越紅火”,嘗到政府產業和就業扶貧甜頭的馬村貧困戶盧澤秀激動地說。
“當地群眾在替我們打工的同時,也學到了種植技術,一年下來,我們公司僅發給群眾的務工費就達100多萬元”,“蜀南名優珍稀苗木研究”負責人陳林介紹,該公司已投資5000多萬元,發展種植珍稀樹木1200多畝,帶動周圍126個農戶發展珍稀樹木5000多畝。
近年來,豐樂鎮緊緊抓住生態農業這個“牛鼻子”,以桂花為主的珍稀苗木種植為主導,多元并舉,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初具規模,以花為媒,以珍稀樹木為載體,農民增收成效凸顯?!拔覀円怨鸹橹鞯恼湎∶缒痉N植為主導,以鄉村旅游為著力點,依托精品景點和納溪全域旅游環線節點優勢,強化桂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力度,讓品牌發揮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豐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易祖奇信心滿懷地說。
推薦閱讀:
達州市“五大工程”助力林業精準扶貧
河南省內黃縣建現代林業園區走生態致富道路
廣元朝天區大力培育三大林業產業集群助農增收
濱州市林業專業合作社引領農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