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該市在林業建設上堅持以“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理念為指導,結合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著力打造林業特色產業,在全市形成了以林果經濟、林下經濟、發展林業特產資源、種苗、林木加工和生態旅游為主的五大林業特產資源,林業基礎產業的形成和林業特產資源的利用,在為區域經濟發展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更促進了林農增收致富。
營造經濟林,大力發展林果特產資源。我市在三北防護林和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上,注重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在中南部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林果縣區大力發展漿果和堅果經濟林。目前,全市林果經濟林面積已達28萬畝。其中以黃太蘋、李子、K9和沙棘、桑椹果為代表的漿果經濟林10萬畝,以榛子、紅松和甜紅杏為代表的堅果經濟林18萬畝。漿果經濟林年產果面積7萬畝,通過成品果外銷平均畝收入3000元,年創產值超2億元。紅松堅果林產果面積4000畝,通過采籽銷售平均畝收入1000元,年創產值4000萬元。甘南縣2006年在甘南林場種植的1000畝龍桑一號,去年產桑椹果25噸,生產桑椹露酒3款計10噸,生產桑椹果汁2款計4噸,生產果干200公斤,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今年預計采摘桑椹20噸,生產桑椹露酒、果汁、果干等80噸,力爭實現產值400萬元。龍江縣魯河鄉眾合林業經濟果業合作社現經營紅松堅果林面積1.2萬畝,目前已結實面積3500畝,單株紅松結果6個塔以上,每畝紅松籽40萬粒,每畝收益近700元。龍江興玉果業專業合作社林果種植面積1.63萬畝,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年產值達3000萬元。
積極開發利用林地資源,開展林間種植和林下養殖,大力發展林下特產資源。目前,全年在林間種植人參、防風、黃芪、板藍根等各類藥林面積已達8000畝,平均一畝地產干藥材300斤,年創產值1100萬元。培育掛袋或地培木耳、蘑菇等食用菌1000多萬袋,僅近兩年在林下養殖發展森林雞、鵝、豬等就達100萬只,發展貂、狐、鹿等特色養殖1.2萬余只。依安縣新發鄉新里村天明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在全縣建食用菌大棚502株,培育木耳800萬袋,出耳100萬斤,純收入達460萬元。拜泉縣梅花鹿養殖基地現養殖梅花鹿3000只,創建綠源鹿產品加工廠一處,年創產值1500萬元;狐貍養殖基地共養殖狐貍7900只,年創產值350萬元。
開展種苗繁育,大力發展種苗特色資源。多年來我市始終把種苗繁育作為林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抓,目前在全市共有以個人育苗、苗木合作社、村鎮苗圃為主的種苗繁育基地690處,生產苗木1.2億株。拜泉縣采取聯合經營和股份經營的方式發展苗木生產合作社28個,每個合作社經營面積均在百畝以上,總經營面積5666畝,預計今年全縣可銷售綠化苗木和花卉苗木1500萬株以上,可創產值6600萬元。依安縣盛源苗木合作社培育各類苗木品種達50余個,2014年生產苗木達700萬株,銷售苗木300萬株,實現收入620萬元,社員人均收入達12萬元。
依托林地森林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木材加工產業,大力發展林木加工特產資源。到今年,全市已有木制品生產加工企業達2000家,其中生產高端木門的華鶴、三合、郭氏等企業達200多家。拜泉縣在發展30家林木加工工廠的基礎上,又新建了林木精深加工產業園一處,主要實木家具、辦公用品等林木精深加工產品,目前已入園企業3個,計劃5年內引進林木精深加工企業10戶。
開發森林、濕地旅游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特產資源。我市充分利用現有的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森林、濕地等旅游產業。目前全市已開發建設以森林公園、植物園、濕地公園等依托的森林、濕地旅游景點40多處,年接待國內外游客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000萬元。
推薦閱讀:
林下經濟助推樺南農民致富
西二鎮發展“花產業”助農增收
林下“掘金”帶動林農致富
西安:集體林權改革 讓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