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南豐縣推進生態補償“補”出綠水青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25  

      走進南豐縣,放眼望去,湖水蕩漾,草木茵茵……如今的橘鄉儼然是一塊“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文明之地。近年來,該縣轉變思維,將生態環境當作投資環境來保護,通過嚴格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引導農民投身到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為縣域經濟發展裝上“綠”動力。 

      南豐縣屬半山區丘陵地勢,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木制品工業是當地的傳統產業,興盛時,大大小小的木制品工廠上百家。為保護當地的林木資源和自然環境,2012年,該縣決定對全縣除南豐蜜橘和竹林地以外的170萬畝林地,實行5年的全面封山育林。封山的效果當年就顯現出來,林木年采伐蓄積量從16013.8立方米直接下降到135.66立方米,采伐的主要是當地農民自用材。

      正面效果明顯,負面效果同樣也明顯。木材加工廠的發展面臨了挑戰,林農增收困難。針對這情況,該縣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引導林農將現有林地轉為公益林,同時適當發展毛竹種植,保障林農利益不受損。另一方面,扶持木材加工廠轉型升級,把生產竹制品引向發展甲魚養殖、鄉村旅游等產業。

      南豐振宇集團,以前是一家生產一次性筷子等竹木制品的小企業,封山育林后,改生產高檔涼席、汽車坐墊等竹制品,目前該公司已成為了一家集毛竹培育、精深加工、成品銷售一體化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優秀龍頭企業,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南豐縣作為中國蜜橘之鄉,蜜橘種植面積達70萬畝,年產量達15億公斤。為保護蜜橘產業資源,提高蜜橘品質,促進農民增收,該縣多措并舉,在蜜橘林地,推廣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做到“山頂蓋帽、山腰種橘、山下養魚”,大力推行“生草”種植,提高肥料營養吸收率。實施產業生態補償,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推廣種植綠肥、開展耕地質量監測等。

      “以前我家的橘子化渣不太好,自從政府對菜枯每噸補貼700元,我改用了菜枯等有機肥,橘子不僅化渣,而且品相還更好。”該縣桑田鎮橘農譚雄輝高興地說。“加快品質提升步伐,精品園以點帶面作用功不可沒。”該縣蜜橘產業局負責人介紹說,為帶動農民積極投入到生態種植蜜橘,縣里通過政策傾斜,加大金融、補貼等力度,投入1000萬元,在全縣培育了6萬多畝蜜橘精品園,園內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標準進行管理。

      持續釋放“紅利”是生態資源最佳保護措施。瞄準這一目標,該縣依托70萬畝橘園,積極推進蜜橘產業與現代觀光農業的融合。以“橘園游”作為突破口,打造“休閑南豐”旅游品牌,重點打造一批集田園風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

      “去年,來我家橘園采摘的游客非常多,多的一天采摘了1000多公斤,一天就進賬6000多元,如果自己采摘拿到市場上去賣,也賣不到這么多錢。”該縣桑田鎮橘農吳應根算了一筆經濟賬。目前,該縣農民興辦采摘園熱情高漲,涌現出從事“橘園游”的農民近7000人,采摘園、農家樂逾200家。

      推薦閱讀:

      赤峰生態建設:讓大地增綠百姓增收

      林下經濟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林下經濟開辟農民致富新渠道

      鄢陵:花木旅游相結合景美業興農家富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