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東縣東寶中藥材種植協會北藥種植基地
“桔梗花開了,今年咱們又有好收入了,要讓全縣八大林場都洋溢北藥的芳香,讓林下經濟帶富咱林區的百姓”,雞東縣東寶中藥材種植協會會長臧勝利神采飛揚地跟鄉親們描述著自己的遠大理想。
在雞東縣政府的扶持下,東寶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由幾年前的“小打小鬧”發展為規模經營,并成立了協會。
多年前,臧勝利是雞東縣興農鎮東寶村的種田大戶,每年都種100多坰地,但因是林區、山區,大部分都是坡崗地、沙土地,而且處于全縣最冷的第四積溫帶,玉米、大豆的產量比別的地方要少一半。
難道我們的沙土地注定就是貧瘠的土地?帶著這種“不服氣”的想法,2010年8月,臧勝利和兩個要好的村民坐上火車,一起去安徽、江蘇等地考察種植項目。
在盛產南沙參、桔梗的安徽省亳州市,大伙開了眼界:那里的農民種桔梗,從地里起出來濕的每斤能賣到28元,一畝地起了400多斤,能掙1萬多元錢。再一細打聽,沙土地正是種植桔梗、南沙參理想的土壤,幾個人心里有了底:同是沙土地,人家南方人能干的事兒,咱也能干好!
2011年,臧勝利拿出全部的積蓄和在親友那借的錢,聯合村里其他14戶農民籌集資金300萬元,成立了東寶村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共種了300畝桔梗和450畝丹參,在全縣率先規模試種植中藥材。
但因沒經驗,當年就碰了“釘子”。不僅部分桔梗死了,成活下來的桔梗質量也不好,藥廠不收。錢沒掙著,這下還損失了10多萬元,一些農戶打起了“退堂鼓”。認準了種藥材的臧勝利給大伙吃了定心丸:“今年出這事兒,都是因為咱們不懂技術、沒有經驗,那就學唄,怕什么?明年接著干,再有損失算我的!”。
雞東縣領導了解這一情況后,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扶持合作社發展,并出謀劃策。合作社實行了“六統一”,即:統一技術規程培訓、統一農資采購供應、統一品牌標準生產、統一經營管理,統一產品銷售,統一聯系廠家銷售,增加了技術含量,節省了成本,也逐漸走上正規化經營。
2012年秋天,合作社幾個人帶著藥材樣本,到北京康云堂制藥、河北“三九”制藥等企業登門拜訪,聯系銷售事宜。經過專業部門鑒定,東寶村種植的南沙參,由于土質、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適宜,含有效藥物成分較高,這些制藥企業當即拍板:“你們中藥材我們全包了,有多少要多少!”。那一年,合作社種植中藥材的畝純收入達到11537元,比種植大豆、玉米高出好多倍,總收入近2000萬元,按資金和土地入股420股計算,每股可收入4.76萬元。
合作社發展起來了,農民的錢袋子鼓了。大家沒有飄飄然,謀算著:這事挺好,要把這個產業做大,帶動更多人致富。
去年,合作社投入資金1059萬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成為牡丹江和雞西地區最大的北藥種植基地,并與“三九”藥業、哈爾濱世一堂簽訂了供銷合同。為了走出“原字號”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建設了1座桔梗粗加工廠,購置1臺桔梗清洗機和2臺桔梗扒皮機。同時,與哈農大科研所合作研發“中藥桔梗飲料”,當年就完成配方。同時還與湖北省達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解決目前“中藥材桔梗飲料”去除辣味的問題。
去年,省林業廳領導到東寶村調研,充分肯定了雞東縣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做法,并給予扶持。縣領導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合作社人員一同去河北、安徽等地考察北藥市場和大型制藥企業,并決定把北藥產業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今年4月,成立了種植協會,與遼寧中大北藥集團聯合建立北藥基地。
現今,雞東縣東寶中藥材種植協會成員已發展為38戶,種植桔梗、丹參、山芝麻、野蘇子等中藥材面積擴大到8000畝,力爭用1~2年時間打響“東寶桔梗”品牌。
推薦閱讀:
隆安縣生態鄉村建設巧打“林下經濟”牌
山東禹城市:做強林業產業 實現產業富民
內蒙古:造林帶動林農致富
臨夏康樂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