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月初試點城市名單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潮在全國興起。業內人士預測,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拉動6萬億元投資。對此專家提醒,熱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綜合的巨大的工程,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許多問題有待深思。
海綿城市建設熱潮興起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綿一樣,遇到雨水時把它們吸納起來,缺水的時候再吐出來利用,能夠像大自然一樣對雨水進行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
“實際上,海綿城市可以說是一種對城市理想狀態的描述或者愿景。”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車伍對記者表示,在原生態的狀態下,森林、道路、河湖就是天然的海綿體,能夠實現對徑流雨水自然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真正的海綿城市的核心是由綠色基礎設施和河、湖、池塘等水系和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組成。也包括灰色基礎設施(如城市排水管網、泵站、蓄水池設施等),但由于城市路面的不斷硬化和城市建設的無序發展,雨水落到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快排,導致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60%至70%的雨水流失。水文條件和生態環境迅速被破壞的城市普遍面臨城市內澇、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突出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海綿城市建設的需求就迅速被提上日程。
車伍稱,海綿城市是一種具有我國特色的形象化稱呼,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指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采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他認為,盡管舊城排水官網改造很重要,但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應該充分發揮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與“灰色”基礎設施協同作戰的能力,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
由于有中央政策和財政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繼去年10月底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后,當年12月31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一時間,申報海綿城市試點的國內城市達到上百個,直到今年4月2日,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確定的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與此同時,全國多個地方經濟規劃建設新聞中,海綿城市已經成為一個關鍵詞語。
或將帶動6萬億元投資
在車伍看來,如今的海綿城市建設可以說是彌補過去城市建設的“欠賬”,即改變城市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通過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及低影響開發,逐步恢復城市自然的“海綿”功能。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會付出很大的資金和代價。”車伍表示,海綿城市的實質就是用現代雨洪管理來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一系列雨洪及生態問題,實現像自然界那樣的平衡。城市化區域對雨洪的綜合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傳統的城市水網管道的建設,還包括城市的發展模式、規劃、土地利用等等,需要各個專業的配合。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院候宇軒認為,海綿城市建設無疑將會拉動新一輪城市建設熱潮,將會拉動新材料滲透和管材等行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研究的發展,同時帶動城市園林產業的建設,并加速推進城市排水系統的升級改造。
據了解,海綿城市建設從工程上來說,即通過滲、滯、蓄、凈、用、排,包括新建、改造小區綠色屋頂、可滲透路面及自然地面;建設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溝;保護、恢復和改造城市建成區內河湖水域、濕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綜合整治河道,建設沿岸生態緩坡等,開展海灣清淤;建設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改造村莊雨污分流管網和低洼積水點的排水設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