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個國際殘疾人日剛剛過去,昨日,深圳市殘聯理事長侯伊莎做客深圳特區報“民生面對面”欄目,暢談無障礙城市建設。據侯伊莎介紹,深圳市政府辦公廳日前出臺了《深圳市創建無障礙城市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第一個規范無障礙城市建設的行動方案,深圳率先將無障礙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從理念、制度和器物著手提升深圳無障礙功能和城市品質,為推進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示范樣板。
殘聯理事長侯伊莎做客民生面對面。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我市現有的無障礙設施適用度不高
“深圳市無障礙城市建設已有十年之久了,深圳在2009年率先出臺《深圳市建設無障礙環境條例》,成為全國首個出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的城市。在這個法規的指引下,深圳市在交通、硬件設施上加大建設力度,特別是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做了一些無障礙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殘疾人朋友的出行難、工作難、學習難以及就醫難等問題。”侯伊莎表示,“十二五”期間也被國家評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模范城市。
然而,與國內外發達城市相比較,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仍有不足。“由于建設主體的多元,無障礙環境建設往往重建設輕管理、重倡導輕執行、重立法輕執法,使得無障礙環境碎片化,不能成為系統,適用度不高,殘疾人朋友很難從家里順利走到公共交通樞紐,再到他們心儀的一些旅游、工作和就醫的地點。”侯伊莎說,無障礙設施建設缺少統一的規劃和設計,更缺少科研力量的投入,這些都是無障礙建設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此外,我市尚未形成包容、平等的無障礙文化,尤其是無障礙事業的從業人員和人才極其缺乏,無障礙設施設備設計、制作、使用,甚至保護的行為規則也尚未形成。“雖然無障礙硬件花了不少錢,也鋪設了很多設施設備,但是被占用、被砸掉也是時有發生。”
從三個維度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
如何改變無障礙設施的有障礙化情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無障礙城市建設這項工作,在今年的市委六屆九次全會上,我市在全國率先提出要創建無障礙城市,以前我們一直探討的是無障礙環境,無障礙城市和無障礙環境最大的區別就是在于它的政策視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侯伊莎表示,無障礙環境強調的是客觀的物理空間的存在,包括電梯和交通樞紐無障礙的改造,無障礙城市增加了平等包容的理念,以及更細致的制度規則、器物環境和信息無障礙建設,無障礙城市跟無障礙環境相比,其在高度、寬度、厚度和深度都做了一些拓展。
“公共汽車按照好的標準應該是從每個出發點到終點,都要有無障礙信息報送站點,還有提供上下車的踏板服務,以及服務人員的指引。汽車具備這些標準,但是沒有運用起來,這主要是我們的文化沒有提升到一定水平所造成的。”侯伊莎說,《方案》指出,我市要將無障礙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這意味著將來城市在發展建設中,既要思考原來規劃建設所需要的技術和資源配置,也要適合無障礙城市發展的需要,還要編制專項的發展規劃,比如信息、文化、交通等。“我市很多的公共場所有無障礙的廁所,但使用率非常低,比如對于高位截癱的殘疾人朋友來說,無障礙廁所的高度太高了,寬度不符合國家標準,而國標涵蓋的面又不那么細,導致這些殘障朋友是‘望洋興嘆’,沒辦法使用,給殘疾人帶來很大的困擾。”侯伊莎表示,根據每一個器物不同的功能,要按照殘障朋友的需求,細化出標準。這樣建設主體有了這些標準體系,其在設計、建設、交付使用的時候就能參照這個標準,讓殘疾人朋友真正用上無障礙設施。
據了解,《方案》從理念、制度和器物三個層面著手,按照“通用設計”理念,建立黨委(政府)、社會、市場的治理體制,開展七個領域29個無障礙行動措施。“過去的無障礙環境條例只是一維,我們現在要通過理念、制度和器物三個維度共同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還要出臺一系列無障礙城市法規。”
積極推進無障礙信息化改造
“按照《方案》,我們協商選取一些試點項目,市行政服務大廳、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市政協機關、前海城市新中心、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大鵬新區旅游景區、蓮花北社區作為首批無障礙試點項目。這些項目既有區域性的,也有項目性的;既有城市面子上的大工程,也有社區的小工程。”侯伊莎表示,行政服務大廳和網上政務服務是政府向包括殘疾人朋友在內的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地方,對其進行無障礙改造后,殘疾人朋友辦事則更加順利。
無障礙信息化改造也是無障礙城市的一個重點項目。“我們將位于龍華區的民愛服務中心選為無障礙信息化改造點,我們將在該中心建立熱力圖,并與高科技企業合作,通過大數據來展示現在無障礙設施設備分布的情況,以及殘障朋友需求的情況。根據這些需求,我們調動社會的力量生產殘障朋友需要的各類輔助器具,特別是信息化程度高、人工智能輔助器具為殘障朋友服務。”侯伊莎說,我市去年《關于促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的方案》,市殘聯向社會發布殘疾人輔具需求目錄,通過市場的機制和政府補貼、鼓勵、獎勵的方式,鼓勵企業生產各類高科技信息化輔助器具產品,解決殘障朋友出行、就醫、就學、就業等問題,助力殘障朋友通過網絡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讓我們共同行動,為深圳創建無障礙城市而攜手共進。”

殘聯理事長侯伊莎做客民生面對面。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我市現有的無障礙設施適用度不高
“深圳市無障礙城市建設已有十年之久了,深圳在2009年率先出臺《深圳市建設無障礙環境條例》,成為全國首個出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的城市。在這個法規的指引下,深圳市在交通、硬件設施上加大建設力度,特別是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做了一些無障礙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殘疾人朋友的出行難、工作難、學習難以及就醫難等問題。”侯伊莎表示,“十二五”期間也被國家評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模范城市。
然而,與國內外發達城市相比較,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仍有不足。“由于建設主體的多元,無障礙環境建設往往重建設輕管理、重倡導輕執行、重立法輕執法,使得無障礙環境碎片化,不能成為系統,適用度不高,殘疾人朋友很難從家里順利走到公共交通樞紐,再到他們心儀的一些旅游、工作和就醫的地點。”侯伊莎說,無障礙設施建設缺少統一的規劃和設計,更缺少科研力量的投入,這些都是無障礙建設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此外,我市尚未形成包容、平等的無障礙文化,尤其是無障礙事業的從業人員和人才極其缺乏,無障礙設施設備設計、制作、使用,甚至保護的行為規則也尚未形成。“雖然無障礙硬件花了不少錢,也鋪設了很多設施設備,但是被占用、被砸掉也是時有發生。”
從三個維度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
如何改變無障礙設施的有障礙化情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無障礙城市建設這項工作,在今年的市委六屆九次全會上,我市在全國率先提出要創建無障礙城市,以前我們一直探討的是無障礙環境,無障礙城市和無障礙環境最大的區別就是在于它的政策視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侯伊莎表示,無障礙環境強調的是客觀的物理空間的存在,包括電梯和交通樞紐無障礙的改造,無障礙城市增加了平等包容的理念,以及更細致的制度規則、器物環境和信息無障礙建設,無障礙城市跟無障礙環境相比,其在高度、寬度、厚度和深度都做了一些拓展。
“公共汽車按照好的標準應該是從每個出發點到終點,都要有無障礙信息報送站點,還有提供上下車的踏板服務,以及服務人員的指引。汽車具備這些標準,但是沒有運用起來,這主要是我們的文化沒有提升到一定水平所造成的。”侯伊莎說,《方案》指出,我市要將無障礙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這意味著將來城市在發展建設中,既要思考原來規劃建設所需要的技術和資源配置,也要適合無障礙城市發展的需要,還要編制專項的發展規劃,比如信息、文化、交通等。“我市很多的公共場所有無障礙的廁所,但使用率非常低,比如對于高位截癱的殘疾人朋友來說,無障礙廁所的高度太高了,寬度不符合國家標準,而國標涵蓋的面又不那么細,導致這些殘障朋友是‘望洋興嘆’,沒辦法使用,給殘疾人帶來很大的困擾。”侯伊莎表示,根據每一個器物不同的功能,要按照殘障朋友的需求,細化出標準。這樣建設主體有了這些標準體系,其在設計、建設、交付使用的時候就能參照這個標準,讓殘疾人朋友真正用上無障礙設施。
據了解,《方案》從理念、制度和器物三個層面著手,按照“通用設計”理念,建立黨委(政府)、社會、市場的治理體制,開展七個領域29個無障礙行動措施。“過去的無障礙環境條例只是一維,我們現在要通過理念、制度和器物三個維度共同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還要出臺一系列無障礙城市法規。”
積極推進無障礙信息化改造
“按照《方案》,我們協商選取一些試點項目,市行政服務大廳、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市政協機關、前海城市新中心、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大鵬新區旅游景區、蓮花北社區作為首批無障礙試點項目。這些項目既有區域性的,也有項目性的;既有城市面子上的大工程,也有社區的小工程。”侯伊莎表示,行政服務大廳和網上政務服務是政府向包括殘疾人朋友在內的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地方,對其進行無障礙改造后,殘疾人朋友辦事則更加順利。
無障礙信息化改造也是無障礙城市的一個重點項目。“我們將位于龍華區的民愛服務中心選為無障礙信息化改造點,我們將在該中心建立熱力圖,并與高科技企業合作,通過大數據來展示現在無障礙設施設備分布的情況,以及殘障朋友需求的情況。根據這些需求,我們調動社會的力量生產殘障朋友需要的各類輔助器具,特別是信息化程度高、人工智能輔助器具為殘障朋友服務。”侯伊莎說,我市去年《關于促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的方案》,市殘聯向社會發布殘疾人輔具需求目錄,通過市場的機制和政府補貼、鼓勵、獎勵的方式,鼓勵企業生產各類高科技信息化輔助器具產品,解決殘障朋友出行、就醫、就學、就業等問題,助力殘障朋友通過網絡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讓我們共同行動,為深圳創建無障礙城市而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