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長沙五一路改擴 拓寬長沙城市建設新思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1-08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陳煥明 張磊  
            五一路(現稱五一大道)素來有“三湘第一路”的美譽,西連長沙首座過江通道——湘江一橋(現稱橘子洲大橋),東接人來人往的長沙火車站,一直是省會長沙最重要的東西向交通主動脈,也是長沙的一條“形象路”,其吸引力和輻射力不可低估。

      é?¿æ²?äº?ä¸?è·¯æ?¹æ?© æ??宽é?¿æ²?å??å¸?建设æ?°æ??è·¯

            “沒到過五一路不算來過長沙。”以前的五一路上,曾集中了省政府、市委等機關和眾多企事業單位,省會幾家大型商場,如友誼商店、平和堂等,也在這條黃金大道上。

            2000年,在“冒進之舉”與“超前謀劃”的爭議聲中,長沙進行了五一路改擴工程建設,五一路全線拓寬至60米,雙向8車道。它不僅拓寬了一條城市主干道,更重要的是拓寬了城市建設新思路,在長沙城建史上翻開全新的一頁——長沙人自此樹立“經營城市”的新理念。以此為起點,長沙交通發生了大變化,城市面貌大變樣,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化,為長沙建設具有國際品質和湖湘文化標識的現代化大都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晚報見證

            2000年3月17日,《長沙晚報》2版刊登題為《五一路改造擴建吹響號角》的報道。報道說,經過市政府、市建委、規劃、國土等多部門聯合商討,最終敲定五一路擴寬改造的方案,擬定于3月20日五一路綠化改造擴建工程正式開工。

            經過半年時間拆遷和施工建設,五一路這條“三湘第一路”于9月20日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長沙市民面前。當日,《長沙晚報》頭版頭條刊發了題為《金風送爽迎盛事 十里長街展新顏——改擴后的五一路今日通車》的消息。消息說,改擴后的五一路全長4.8公里,路幅寬60米,雙向8車道,全線以6個地下通道取代原來的人行天橋,三大綠化廣場和若干綠化帶鑲嵌道路兩旁,地下電力、電信、自來水、煤氣、排污等管線全部更新擴容,全路采用水泥穩定基層和改性瀝青攤鋪路面,機動車通行速度將由過去的15公里/小時提高到40公里/小時。五一路的改擴成功,對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位、促進長沙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親歷者說

            五一路改擴,拉開長沙城建大發展序幕

            “當年五一路改造擴建可謂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便是拆遷問題,其次是工期緊張的問題。”時任五一路改造擴建工程領導小組工程組長的席超波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席超波介紹,改造五一路需拆遷房屋總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另外,還有大量樹木、路燈、管線等需要遷移,涉及區域大、牽涉部門多,工程量浩大,創歷次拆遷之最。

            “當年五一路上涉及拆遷的有96家單位、524戶居民,時間非常緊,要在2個月時間里完成這么大的拆遷量,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席超波回憶道,這些被拆遷房屋主要集中在繁華路段,為妥善安置拆遷單位和居民,領導小組制定了統一的標準和政策,堅決貫徹“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針政策,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戶拆遷戶。“市委是五一路上第一家被拆的單位,有了市委的帶頭,再加上沿線市民的支持,接下來的拆遷工作就順利很多。”席超波說,從這以后,長沙拆遷工作便有了“五一路模式”。

            “拆遷工作最緊張的時候,我們都是輪番上陣,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累了就往馬路邊的草地上一趟。”席超波說,從當年3月開始拆遷準備工作,到5月29日最后一棟房屋倒地,五一路的拆遷工程完美落幕,為后續施工贏得了先機。

            席超波回憶道,當時五一路全線共需移植法國梧桐637棵、玉蘭609棵,必須在確保不破壞綠植的情況下合理移植。參與五一路改造擴建工程的有十幾家施工單位,共2000多名施工人員,機械設備上千臺,可以說是當時長沙最大的建設工地。建設者們日夜施工作業,在半年內完成了一年的工程量,最終按期完成施工任務,保障了長沙市民的正常出行。

            除了首創的統一拆遷補償標準做法,五一路改造擴建還創造了多個長沙第一:第一條按高標準規劃、生態環保理念建設的道路,第一條全部用改性瀝青鋪設的道路,第一條采用定向車道的道路,第一條采用弱電管線共溝的道路……席超波介紹,所有這些都為把五一路建設成為一條高水平、高質量的通衢大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長沙城市經營理念的轉變,使長沙城市建設有了超前意識,并由此拉開長沙城建大發展的序幕。

            記者重訪


            五一路作為省會長沙的一條“形象路”,沉淀著深厚的湖湘文化,孕育著長沙人“敢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經歷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展現出長沙城市的巨大歷史變化。2000年實施的五一路改造擴建工程,不僅是世紀初長沙一場浩大的工程建設,同時由五一路改造而引起的長沙城市建設理念的轉變,也給長沙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開拓性思路。從此,“五一路思維”開始應用于長沙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憶往昔

            辛勤汗水鑄就偉大工程

            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五一路隨著時光的流逝,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經常造成交通擁堵,已不適應長沙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站在長沙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于2000年初果斷作出了對五一路進行改擴的重大決策。

            為了五一路改造擴建工程的順利開展,長沙當時成立了五一路改擴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規劃設計組、拆遷組、資金調度組、綜合宣傳組等4個專門工作組,為解決五一路改造擴建工程做了充分的準備。工程正式開工后,中鐵三、四、五局和長沙基礎基建公司、高嶺建筑集團等十幾家施工單位參與施工,2000多名建設者不分晝夜,僅用半年時間就順利完成了施工任務。當時分管城建工作的長沙市副市長趙小明高度贊揚所有建設者:“項目進展這么快,離不開廣大建設者的辛勤勞動,他們不論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天天奮戰在工程第一線。五一路建成后,第一束鮮花就要獻給他們!”

            民心工程得民心。長沙市民對五一路改擴工程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理解和支持,沿線不少商家門店的員工和居民紛紛為建設者們端茶送水,數百名解放軍官兵和不少中小學生主動參加義務勞動。

            五一路改擴,拓寬長沙城市建設新思路


            長沙人自此樹立“經營城市”新理念,拉開城市建設大發展的序幕

            “五一路改擴,拓寬的不僅是一條路,更是長沙人的思路!”2000年,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兼長沙市委書記張云川在五一路改擴工程遇到巨大阻力時,擲地有聲地表態。在道路建成通車后,他又深刻指出:“現在看來,加快長沙的建設和發展,缺的不是資金,缺的是一個好的、開拓的思路。”

            由此可見,五一路的成功改擴,對長沙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它不僅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更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它為長沙的城市建設乃至整個經濟建設注入了一種新的理念、新的思維,使長沙的城市建設脫離了那種發展緩慢、步履蹣跚的舊姿態。

            五一路改擴之后,長沙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實施“暢通工程”。以五一路的改造、擴建作為突破口,帶動城市路網的全面改造,包括打通蔡鍔南路等幾條卡口路,調整市內道路網絡結構,改變過去市內道路不結網的格局。

            也是在2000年,長沙提出了“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目標。一開始,許多長沙市民的反應都是喜憂參半、將信將疑:除非變戲法,否則哪來這么多錢?長沙決策者給出的答案是“經營城市”,通過盤活城市存量資產、搞好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大力啟動民間投資,使得建設資金滾滾而來。有人算過一筆賬:長沙“三年大變樣”總投資達230億元,超過此前50年的總和,而其中財政投入不過20億元,比例不足1/10。

            事實上,長沙先后共經歷了兩個“三年大變樣”的建設期,使得長沙的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長沙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城市建設“再掀新高潮,凸顯新風貌”的目標要求,著力打造創業之都、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園,長沙城市建設的規模與速度再創新高。

            湖南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連軍1987年從永州到長沙來讀書。“當時逛長沙,能坐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公交車,街道也不多。”蔣連軍說,改革開放40年來,長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交通方面的變化讓人嘆為觀止。1978年的長沙僅有幾條城市道路,如今的長沙,道路四通八達,過江通道除了幾座橋梁外,還增加了南湖路湘江隧道、營盤路湘江隧道等。從交通形式上看,1978年的長沙只有公路和鐵路,如今的長沙還有高速公路、高鐵、地鐵、城軌、磁浮快線等。

            話今朝

            暢通交通引領城市大發展


            如今五一路已改名為五一大道,長沙城市格局也由“沿五一路時代”邁向“沿湘江時代”。但是,五一路始終是長沙的“顏值擔當”,道路兩旁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每到夜晚,華燈點亮,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血脈,也是一個城市的內在品質體現。為進一步推進建設更高水準的文明城市,近年來,長沙全面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城區交通基礎設施,提高市區道路車輛通行效率。

            這些年,長沙市民感受最深的變化就是城市道路的變化:從岳寧大道、星沙聯絡線等道路的拉通,到萬家麗路、湘府路的快速化改造;從營盤路湘江隧道、南湖路湘江隧道的建成通車,到麓山南路、金星路的提質改造;從地鐵1、2號線建成通車,到長沙磁浮快線、長株潭城際鐵路的載客運行……它們共同構建起長沙現代都市的立體交通網絡,老百姓出行越來越方便。

            為了完善片區路網,打通斷頭路、瓶頸路,2013年起,長沙成立了以市長擔任組長的城市道路交通領導小組,累計鋪排道路建設項目逾百個。通過5年時間的建設施工,長沙路網密度得到整體提升,路網結構得到明顯改善,楊家山立交、馬欄山涵洞等交通堵點相繼打通,木蓮沖路、黃興北路、漁業路等斷頭路被拉通,東二環兩廂、五一商圈等片區交通微循環得以改善,城區交通更加暢通。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設城市為人民。”長沙始終秉承暢通城市的建設目標,堅定篤行,持續發力,成績斐然。據統計,2000年以來,長沙累計鋪排市政基礎設施項目逾千個,完成投資逾千億元,一批批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點項目或開工或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長沙的整體品質,改善了長沙的人居環境,市民的獲得感越來越強烈。
       
            奮進風采

            長沙擬建設成國家中部連接樞紐


            根據《長沙市快速路及立交系統規劃》,長沙市針對城市道路主要擁堵路段及節點,篩選了31條道路開展規劃方案設計,將南北橫線、京港澳高速西線與長攸高速合圍區域規劃為快速路網,形成以快速路、快捷路、主干路為骨架的交通結構。未來長沙將構建“井字+環形”快速路系統,形成“18橫16縱”34條主干路連通城市各片區。預計到2022年,長沙將建成7條地鐵,總長度約260公里。

            長沙市綜合交通發展目標為:建設國家中部連接樞紐、區域協同組織中心、綠色交通發展典范。國家層面,打造黃花空鐵復合樞紐,提前謀劃第二機場,形成輻射多向高鐵廊道,構筑中部地區多式聯運的貨運樞紐;區域層面,構建50公里長株潭同城交通圈和150公里商務交通圈,形成五向同城化交通走廊和四向城際交通走廊;城市層面,提出空間—交通互動、綠色交通主導等引導戰略,并就城市軌道、樞紐、道路、公交、慢行等交通子系統提出初步方案,構建“功能層次清晰、覆蓋客流走廊、強化樞紐銜接”的一體化軌道交通網絡。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