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智慧“咨詢師”將助力海綿城市建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16  

        就像海綿能吸水、持水、釋水;能壓縮、回彈、恢復一樣,海綿城市的內涵就是讓城市建設更“順應自然”,與雨洪和諧共存。在城市里,實現建筑屋面、綠地、硬化地面、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體”的水源涵養型城市下墊面,落到這座城市里的雨水,將更能被積存、凈化、回用、入滲補給地下。

      \

      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通過鋪設透水性生態磚、設置洼地等措施,在北京奧運會時就保證場地雨水利用率達到了85%

      \

      順義國際鮮花港利用雨水和再生水打造的幻花湖(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供圖)

        記者日前從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了解到,未來,北京的海綿城市建設將擁有一位腦子好、效率高、為決策提供科學分析的智慧“咨詢師”——“海綿地表智能分析模型”。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書函透露,該課題于去年正式啟動,目前正在研究中,未來將在京城的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生物滯留槽”

        讓雨水在地下休息一會兒

        從前,我們的傳統排水防澇思路是“快排”,一場雨下來,除了下滲和蒸發,超過70%的降水都被快快排放掉。海綿城市的新理念則給了我們六字方針——“滲、滯、蓄、凈、用、排”。除了蒸發,用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等手段來增加下滲減排,用蓄水池、雨水罐、濕塘、雨水濕地等措施來增加集蓄利用。由此,最后的年降水排放量將縮減為小于30%,老天爺賜予的雨水資源被吸收進了城市的“大海綿”里,留待后用。

        走進位于昌平北七家的北京未來科技城,道路兩邊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綠化帶,其實“暗藏玄機”。張書函告訴記者,植被下面藏著一個叫“生物滯留槽”的新技術設施。“綠地里埋了蓄水模塊,相當于制造了一個存水空間。”張書函說。

        雨水不再通過雨箅子直接排走,而是通過下沉式綠地滲透下來,存到了儲存空間里,在這兒“休整”一段時間,經過短暫儲存凈化后,再通過排水管排放到市政雨水管道。張書函表示,這種生物滯留槽技術目前正在全市大力推廣。

        按照未來科技城雨水利用的控制目標,每年85%的降水要留在科技城里不流失,也就是說,流出去的雨水不超過15%。被留下的85%雨水用于入滲、儲存、使用。為此,未來科技城每個地塊都有嚴格的雨水利用控制指標,比如,綠地下凹率須達50%至60%,透水鋪磚率須達70%。

        “海綿地表智能分析模型”

        算出哪些部位改造最有效

        在傳統的城市建設里,公園、綠地、街道,居住小區,那些不透水并向外排雨水的地面,都有變身“海綿”的潛力。怎樣讓它們以及現在新建設的大型科技城和科技園區,都變成消納一部分雨水的海綿型建筑、道路、綠地,以削減降雨徑流?它們的哪些部位最容易改造,改造起來最幫北京城“吸水”?

        張書函告訴記者,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目前正在進行一項各為“城市地表徑流減控與面源污染削減技術研究”的課題研究,有了這項課題研究成果,北京的海綿城市建設就多了一位擁有智慧頭腦的“咨詢師”——“海綿地表智能分析模型”。

        未來,北京的一座老舊小區打算改造成海綿型小區,通過這位“咨詢師”的“頭腦”,先用數字化和GIS技術建立該小區DEM精細模型,再用水文和水力學模型將該小區計劃建設的下沉式綠地、蓄水池或透水地面等“模擬”一遍,計算出“滲、滯、蓄、凈、用、排”的效果,得出值不值得改造和如何改造更好的結論,再做最終決策。萬一“咨詢師”的意見是“局部效益不大”,那么小區的項目改造就可能少做一點,通過系統優化以最小投資獲得最大整體收益。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