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率超過50%,我國正進入以城市人口為主體的社會發展新階段。轉型關口,未來中國城市工作怎樣謀篇布局?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此作出部署。
更多農村人口會進入城市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接近55%,相比改革開放之初不足20%的城鎮化率,有了巨大進步。但與國際發達國家80%左右的高城鎮化率相比,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未來城市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一方面要看到我國仍處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另一方面要意識到未來城鎮化進程應從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對記者說。
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率在30%到70%之間是城市快速發展階段。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預測,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意味著更多農村人口會進入城市。未來的城市工作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無疑更加重要,這也是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作出部署的原因所在。
讓農民工真正“入住”城市
“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加快城鎮化對做好城市工作、推進現代化的重要性。
相對于55%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當前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足40%。根據部署,到2020年我國戶籍城鎮化率要提升到45%左右。
“城鎮化的短板主要體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高。”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日前表示,城鎮現有7.5億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能在城鎮落戶,沒能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
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是未來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必由之路。近期鼓點漸密的戶籍制度改革敲開了農民工進入城市的大門,而“十三五”規劃建議表明,未來將有更多舉措推進“人的城鎮化”,讓新市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務,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