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就《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行解讀。
據悉,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的特大型城市群,按照《規劃》發展目標,力爭到2020年,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到2030年,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與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市群。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于合軍在談到《規劃》實施面臨的挑戰時說,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還有待完善,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不盡合理,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任重道遠。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是國務院確定的“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兩個改革試驗區通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已經在“兩型”社會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做法。通過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可以進一步深化“兩型”社會建設,推動在更大范圍內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共同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促進人水和諧、綠色發展,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總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據了解,長江中游城市群將通過共同構筑生態屏障、共促城市群綠色發展及共建跨區域環保機制3個方面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照《規劃》要求,長江中游城市群將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聯動機制,編制實施城市群環境總體規劃,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生態一體化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推動城市群綠色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格局。
針對長江中游城市群如何處理好城市、產業同質化的問題,于合軍表示,《規劃》將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發展基礎、發展潛力,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走集約節約的道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提高國土空間的利用效率,借助合作聯動、優化開發格局、避免重復建設和破壞環境,提升集約程度。長江中游城市群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專門規劃建設了一個“綠心”,這就是跨區域規劃的一種優勢。單個城市和單個區域的規劃往往只考慮自己的事,而搞跨區域的城市群規劃并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和分工布局,在促進節約集約方面下了一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