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必須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綠色化”是推進培育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我們要讓“綠色化”融入社會主流價值觀。
當前我國的環保壓力依然巨大。過去粗放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既是順勢而為也是現實所需。發展模式換了擋、轉了向,價值觀也須適時跟進做調整。盡管壓力不小,但價值觀錯位的情況也不少。有的地方政府口頭說得漂亮,但就是舍不得放棄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有的人說起環境問題義憤填膺,可真要自己不開車、少用水,卻又做不到;有些時候環保的口號喊得響,落實到行動中卻又靜悄悄。這些情況的出現,說明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尚未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綠色化”亟待與主流價值觀進行整合,成為如同信仰一般全社會共同堅守的價值選擇。
若要讓“綠色化”真正“走心”和過腦,先得有一個全面的頂層設計。當前有關生態文明的呼吁、號召不少,社會共識也已基本形成,但在實實在在的利益面前,無論怎樣剛性的原則,似乎都可以通融一下、打個折扣。比如地方政府樂于作出重視環保的姿態,但一碰到GDP就原形畢露。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得對政績考核體系作出修改與完善,科學認識發展的內涵,合理評估GDP中的綠色占比,同時用業已取得的發展成果反哺環境欠賬,逐步消化轉型陣痛。當地方政府言行一致,不再留有說一套、做一套的騰挪空間,潛移默化,“綠色化”的價值觀才能真正得到認可。
“綠色化”的價值觀還需要從細節上一點點筑牢,讓“綠色化”隨處可見、隨時可為,生態文明才會真正入腦入心。盡管環保宣傳畫很精致,但是垃圾桶上分類標識卻模糊不清,又怎能讓人明明白白地環保?人人都知道開車污染環境,可是鋪天蓋地仍是大排量汽車的廣告,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卻又如杯水車薪,人們又怎么會心甘情愿地改變出行方式?要讓“綠色化”融入主流價值觀,就必須讓綠色理念成為生活中的主流,通過細節的反復提示,在腦海里打下價值觀的烙印。
當“綠色化”融入主流價值觀,便會在社會中形成無意識的自覺。價值觀樹立起來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便會倍增,“綠色化”的推進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