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仇保興:“互聯網+”如何治愈中國城市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29  

        在2015中國“互聯網+”開放合作大會暨第三屆中國智慧城市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發表了主旨報告。本文根據報告內容整理。

        我想跟大家共同探討的,是智慧城市建設的背景、內容和途徑。剛剛過去的全國工作會議和去年、今年召開的中央各個會議上,都強調要走集約、智慧、綠色的新興道路,這些道路都必須通過“互聯網+”和傳統的經濟思維結合在一起。傳統的經濟思維相當于西醫療法,“互聯網+”相當于中醫療法,中西結合應該是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方針。

        新型城鎮化是主要動力,農業現代化是基礎,信息化是協調創新,綠色化是整個文明的轉型方向,這是我們社會發展的背景。

        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城市病非常嚴重,主要是交通擁堵、能源緊張、空氣污染、水體污染、資源短缺等。這些問題怎么通過智慧城市解決呢?

        要創新城市發展的模式,就要從城市的發展轉向城鄉互補性的發展,從高能耗的建設主題轉向低能耗的綠色健康,從大城市盲目的擴張轉向大中小城市的協同發展,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從先污染后治理轉向保護環境、順應自然、愛護自然。

        從手段上來講,應該通過智能方式,在整個管理方式上應用信息化的成果。數字成果的平臺是我們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基礎性的數據共享,數字管理是實現城市管制效能提高的基礎。把網絡化、精細化管理升級到城市運營中來,可實現城市的節能減排,可以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首先,要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促進節能減排。節能減排有很多問題必須要用新的機制來解決。比如說綠色建設,按上一個芯片能夠感知,使綠色建筑的節能節水和能源的利用,都能夠充分的檢測出來。通過互聯網對每個建筑的節能減排進行統計,對建筑的使用者、建造者、設計者都可以進行節能減排的指導。再比如說用智慧的手段,把城市的排水、污水處理,防洪以及水的循環利用都能夠展示出來。我們做過一個統計,如果家里的電視機跳出一個數據來,說你們家的用水量處在這個城市人均耗水量的頂端,請你節水,把節水節能做成可視化,就能達到節約15%的水和能源,是最高效的節水和節能方式。

        第二,智慧城市要促進城市生態的建設。比如說海綿城市用了一些智慧手段,從水量的改制、經報到管網的管制,使更多的水轉化成地下水,把地表水和地下水溝通起來,這樣城市就像海綿那樣多儲存水。然后,每一個屋頂都裝上太陽能,可以產生兩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通過非常簡單的智能電網,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住宅不僅用電,還可以發電。

        再比如說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推進綠色建設。現在有很多文章都在分析空氣污染物是怎么來的,我要說的是,每個季度、每個月、每天空氣的污染物的來源有可能都是不一樣的。這些要用多種措施去應對。比方說到醫院里去,每天那么多的病人生的病都不一樣,不能讓他們吃一種藥。

        智慧城市門類眾多,假貨不少。我們應該有這么三種綠色建設類型。

        首先,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使城市管制的現代化和管制的績效大大提高

        第二,智慧城市必須實現節能減排,使節能減排的舊設施可以極大的發揮效益。

        第三,智慧城市能夠治理城市病,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舒適,更加健康。

        如果不是著眼于這三個方面的智慧城市,都可以說這是一個假智慧,空智慧。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對城市的未來進行規劃,進行頂層設計,才能幫助地方政府看準城市病,治理城市病,預防城市病。現在,很多智慧城市的設計專家,都不懂給城市看病,相當于你生病了想跑到醫院里去,結果跑到獸醫站去了,怎么能夠看病呢?還有,很多設備供應商來幫助建設智慧城市,實際上他也不懂,相當于你本來去看病,結果跑到醫藥公司去了,他賣了一大堆藥給你。這樣的思維形式可以說浪費了我們很多錢,而且糟蹋了智慧城市的名義。

        所以,無論舊城的建設還是智慧城市的建設,都應該圍繞問題導向,都應該圍繞能夠診斷城市的主要矛盾在什么地方,最后能夠治病和預防城市病。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