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記者從沈陽市和平區了解到,2016年該區將把羅士圈生態公園打造成海綿公園,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海綿體”。
羅士圈生態公園位于渾河北岸,南京南街和勝利南街之間,是依靠渾河修建的一個綠化帶。2016年,和平區將對羅士圈生態公園進行升級改造,將其定位為以渾河晚渡為亮點,具備生態儲水功能的公園。
羅士圈公園改造提升過程將采用三種策略,即通過建下沉濕生綠地、道路鋪裝透水地坪、建設滯留裙帶凈化水體三種方式,讓自然水在地面吸收、儲存、凈化。
建下沉濕生綠地
按照自然積存,削峰調蓄,控制徑流的策略,在原有的道路兩側設計下沉而有趣的植被層次,與面狀景觀連接過渡,道路上的雨水能很好流進路邊植被層得到凈化再進入河道或循環利用,而不增加城市排水系統負荷,起到自然集存的功能,并在屋頂建設雨水收集系統。
道路鋪裝透水地坪
利用自然滲透恢復生態和自然循環。道路廣場選用透水地坪或透水磚,透水能力有限時,在透水鋪裝的透水基層內設置排水管或排水板,最終廣場透水地坪和園區透水地坪吸納足夠的降水。
建設滯留裙帶凈化水體
把地表徑流經過滲透、過濾,通過物理沉淀、生物降解等,去除雨水雜質,引入到小蓄水池中,實現水體的凈化和再利用。
鏈接
海綿公園創意來源于海綿城市
海綿公園創意最早來源于海綿城市。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外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鼓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可以讓城市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
海綿公園就是比喻公園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公園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傳統城市
◎改造自然
◎利用土地為主
◎改變原有生態
◎粗放式建設
◎地表徑流量增大
海綿城市
◎順應自然
◎人與自然和諧
◎保護原有生態
◎低影響開發
◎地表徑流量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