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城市生活未來有怎樣改觀 建設告別千城一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1-11  

      \

        左圖 上海市虹口區四平街道社區內的圍墻、座椅等,經過設計師和居民的共同創作和改建,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共享空間。

        下圖 江西南昌地鐵1號線首位購票市民在八一廣場站展示手中的票牌。該線路載客運營標志著這座中部省會城市進入地鐵時代。

        城市是我們的家園,是市民安居樂業的依靠。無論是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還是閑適安逸的中小城市,你還懷有哪些期待?時隔37年之后,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中央將城市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3000余字的會議新聞稿中,10多次提到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等詞匯。

        “要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未來,城市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觀?你的期待能夠在這份關于城市的綱領性文件中找到答案嗎?

        生活將更加自然和諧

        你對城市生活的期待是什么?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回答:年輕媽媽最希望霧霾趕快散去,讓孩子在清新的空氣中健康成長;住在郊區的上班族,每天長途跋涉去上班,坐地鐵擁擠,開車常堵在路上,希望交通更加便利;注重養生的阿姨希望水質更好,喜歡散步的老大爺希望城市更“綠”……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認為,人們的這些期待其實都與日益凸顯的城市病有關。對于改變這樣的現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已經開出“藥方”,會議提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建設和諧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李迅舉例說,霧霾就是城市發展給環境造成的負擔超越了其所能承受的規模和強度,超越了城市自凈能力的體現。對此,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限定容量”,要“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

        再比如,對已經從大城市波及到中小城市的“交通擁堵病”,會議提出堅持集約發展,樹立“精明城市”和“緊湊城市”理念。城市中“鐘擺式”人流十分普遍,早晚上下班形成了進城和返程的高峰,給局部交通帶來很大壓力。在李迅看來,“精明城市”和“緊湊城市”要求更加重視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堅持城市的集約發展,工作地點和生活地點相距較近,而且居住不過度集中,這樣會大大減少路面交通的壓力。

        未來,城市建設將以自然為美,生態修復也將逐步展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將呈現眼前。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也將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進行規劃建設。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