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北京發改委剖析北京“大城市病”的四大根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1-27  

        25日,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召開“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有關部門領導介紹有關情況。

        北京市發改委介紹說: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市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

        2015年以來,北京市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導和突破口,統籌解決好“搬哪些”、“往哪搬”、“誰來搬”、“怎么搬”,嚴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堅持分類施策、內外聯動、梯次推進,有序、有效、有力推動疏解了一批非首都功能重點項目。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持問題導向,基本出發點就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

        北京市發改委剖析了北京“大城市病”問題的四大根源,指出,北京“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功能過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才是治理“城市病”的良方。

        北京“城市病”根源之一:北京人口增長過快。截至2014年底北京的常住人口達到2151.6萬人,已突破2020年1800萬人左右的控制目標,在國內大城市中僅次于上海(2425.6萬人),位居第二位。“十二五”以來,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50萬人以上,幾乎相當于國外一個大城市規模,人口無序增長導致城市不堪重負。

        北京“城市病”根源之二:交通擁堵。2014年北京市機動車已達到了561萬輛。中心城區交通日出行總量達到了4454萬人次,早晚高峰路網平均時速25.8公里,工作日擁堵持續時間接近2小時,人均通勤時間居全國首位。特別是中心區域功能過度集中,全市71%的產業活動和71.8%的從業人員集中在城六區,如果功能和產業在中心城區繼續集聚,交通擁堵只會更加嚴重。

        北京“城市病”根源之三:從資源能源看,水資源短缺能源匱乏的狀況決定無法承載過多功能和產業。2014年北京市水資源總量降至21.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00立方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20。北京市約70%的電、40%的成品油、98%的煤炭、100%的石油和天然氣均需外部供應。如果繼續發展“大而全”的產業體系,城市正常運行甚至安全穩定都會受到影響。

        北京“城市病”根源之四:從環境看,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空氣質量遠未達到國家新標準,PM2.5污染治理成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垃圾處理、水環境治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內涵促降”模式有待深化,環境秩序管理仍需加強。

        北京發改委提出,北京地域空間有限,資源有限,要把解決北京的問題納入到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打通發展的大動脈,用“大空間”解決“小空間”難以解決的問題。

        通過依托京津冀甚至更加廣闊的空間對非首都功能進行疏導和再布局,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解決“城市病”的路子。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