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在北方多個缺水省份調研發現,十年前就初露苗頭的“攔河筑壩、圈水造景”之風愈演愈烈,一些嚴重缺水城市以“遠眺見山、近觀見水”為由,熱衷人工水面景觀的營造,甚至在政績驅動下,盲目攀比“水城”建設,炒高周邊房地產價格。一邊打著“生態宜居”等旗號大規模圈水造景,一邊則“水荒”逼近,念歪了生態文明建設經。
攔河筑壩數千座 十余城市建“水城”
以橫亙河道的橡膠壩為界,蓄水的河段水波瀲滟、風光旖旎,被截水的河段水面干涸、河床裸露。此類對比鮮明的畫面,在一些有河流經過的城市普遍存在。
漢江支流白河流經河南南陽市區的河段上,先后修筑了5級橡膠壩,攔蓄的水面相當于10個西湖。陜西寶雞在穿城而過的渭河上攔壩蓄水,造出一個面積約140萬平方米、最深處達4米的人工湖——金渭湖。
山東臨沂在沂河上建造了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橡膠壩”小埠東攔河橡膠壩,蓄水后形成的水面是西湖的2倍。
實際上,早在十余年前,年均水蒸發量超過降雨量10多倍、靠黃河指標水養活的戈壁城市寧夏石嘴山開挖水面堪比5個西湖的人工湖時,就曾引發公眾對“水荒中造水景”的關注和批評。
如今,仍有一批缺水城市在大手筆規劃建設“生態水景”,山西沁縣、長治,河北石家莊、邯鄲、保定,山東聊城、臨沂,河南濮陽、開封、洛陽等十余個城市明確提出要打造“水城”建設目標,在建或規劃環城水系、城市水網的城市則更多,這些缺水城市動輒拿杭州西湖做水面參照物。
統計數據顯示,河北和山東的人均水資源量分別為307立方米和322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屬于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山西和河南也在缺水之列。
規劃了“5河4湖”水網工程的邯鄲,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9%。這些城市造水景的水源有些靠筑壩攔河,人為將水留在城市,有些靠引調水工程遠距離調配水資源,還有少數中水和其他水源。
城城造水景,已近泛濫程度。從橡膠壩的數量可窺一斑。記者采訪各地水利部門獲悉,河南境內有橡膠壩153座(2012年數據),河北170多座,山東則多達641座。
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以來,截至2006年,我國就建成橡膠壩約2000座,并以每年300座的速度增加。
“橡膠壩早期是作為簡易的水利工程,近些年有用于營造水面的傾向,比十年前有數量級的增加。”水利部水規院總工朱黨生表示,筑壩蓄水對改善局部環境有利,但反對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過度人工造景。
所費不貲橡膠壩 “美景”背后“隱患”多
記者調研發現,各地圈水造景工程雖然客觀上改善了河道生態環境和城市面貌,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較好的休閑場所,但在北方河流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沿河城市不尊重生態規律,盲目圈水造景建水城,不僅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悖,還潛藏多重“隱患”。
首先,很多河流的生態平衡將無法維持,上游享受了美景、下游卻因此遭遇水荒之災。《記者在多個城市注意到,一道橡膠壩往往就會導致下游來水量驟減,甚至導致河流干涸、斷流,不僅損害河流本身的健康生命,也人為加劇了上下游、城鄉間的用水矛盾。邯鄲市水利部門提到,由于山西攔蓄水力度大,與下游河北、河南等矛盾沖突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