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記者從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獲悉,成都市發布了《成都市國際化城市建設2025規劃》(下稱《規劃》),成都將從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邁向國際化大都市。
《規劃》提出兩步走的階段性發展目標:一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主要體現為,初步形成國際化城市的功能架構,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逐步提升,國際交往便捷頻繁,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城市吸引力大幅增強。
二是到2025年,為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十年后,成都的國際化城市核心功能不斷強化,外向型經濟發展更加深入,城市綜合實力和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往來更加頻繁,宜人城市品質更加鮮明。
據成都市發改委副主任楊釩介紹,隨著成都近年來國際化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成都已經從一個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城市,發展成為國際產業合作和經貿交往的活躍匯聚點。
數據顯示,2015年,成都的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200萬人次,開通國際(地區)航線達85條;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數達到268家,境外游客入境人數達到250萬人次;外國駐蓉領事機構15個,國際友城29個,年度舉辦國際會展130次。
楊釩表示,一個城市的國際化發展,一般來說,需要經歷四個發展階段: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而成都正位于由初級向中級加速演進的關鍵階段,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主動融入國家戰略,融入全球產業鏈,在“走出去”的同時,深化區域合作;要走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國際化道路,還必須創新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軟實力和科技創新實力;此外,成都還需瞄準世界先進城市,在國際化功能上從初級功能的專業型國際化城市向功能不斷提升和完善的“專業+綜合”型國際化城市跨越發展,在城市影響力上從區域性國際化城市向國際化大都市跨越發展。
《規劃》提出,成都將通過“融入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三大發展路徑,用十年時間,完成建設內陸開放門戶城市、亞洲內陸綜合性經濟中心城市、國際創新型城市、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國際生態宜居城市五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