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專家共議城市規劃:回歸以人為本才能長期合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3-25  

      專家共議城市規劃:回歸以人為本才長期合理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于2016年3月19日—3月21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新五年規劃時期的中國”。中國經濟網全程直播報道。圖為“提速新型城鎮化”分組會現場。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于3月19日-21日在北京舉行。在主題為“提速新型城鎮化”的分組會上,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宜居城市中心主席劉太格、山東省青島市市長張新起、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對于我國城市發展規劃提出了建議。 

        我國城鎮化發展到現在,由于城市規劃失誤引發社會各界的詬病不絕于耳成。盲目拔高城市定位、擴大城市人口、舊城改建、環境再造等等舉動,使得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失去調控作用。城鄉規劃體制的分割,在城郊接合部建設混亂,也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區病”。

        對于未來如何合理進行城市規劃保障城市發展需求,劉太格認為,在進行城市規劃的工作中要了解城市面臨的根本問題,做遠期城市規劃。“如果沒有做遠期城市規劃,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就會面臨機場建設在市區中等尷尬問題。雖然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情況瞬息萬變,但是其根本需求是不會變的,要針對人進行規劃。”

        張新起也同意上述觀點。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多數城市是圍繞如何提高經濟生產的效率進行建設,并沒有考慮到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這也導致很多城市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城市規劃要轉型,還是應該回歸到人的身上,以人為本。

        保羅·羅默舉例:“在1811年的時候,有人建議在紐約曼哈頓修建一個第五大道,這個規劃花了幾十年才真正落地,雖然當時美國經濟發展并沒有像現在這樣繁榮,但現在第五大道成了紐約人民社交活動的場所,這就是長期規劃帶給城市發展的好處。”

        他還建議,除了制定更加詳細和復雜的方案,考慮城市未來幾十年以上的發展狀況之外,還可以應用粗線條的規劃應對較大量的流動人口的問題。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