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挖一棵樹也要控制揚塵;每輛施工車上路都必須“洗腳”;AQI指數(空氣質量指數)超過60,多個部門就要聯動……城市在高速發展、低碳環保也力求每一個細節完美,綠色廈門正在這條道路上前行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想要建設綠水青山,低碳城市的建設是必由之路。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花大篇幅提及環境提升,對低碳環保的重視可見一斑。
早在2010年,廈門便成為全國首批8個低碳城市試點之一。而事實上,廈門追求低碳環保城市建設,可以追溯到22年前市容考評辦的設立。近年來,廈門低碳城市建設逐漸探索出一套“廈門模式”,成績斐然,空氣質量不斷提升,2015年廈門空氣質量排名全國第二。這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同時吸引了國內多個城市紛紛組團前來學習經驗。
從一個機構說起
“廈門藍”并非一朝一夕得來
22年前,為了更好地美化廈門的容顏,市容考評辦應運而生,作為一個非常設機構,市容考評辦承擔起了保證廈門“顏值”的重要工作。
市容考評辦狠抓市容整治,讓廈門的面貌煥然一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市容工作已經漸漸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缺乏長效機制的問題逐漸顯現。2013年,市容考評辦由非常設機構轉變為常設機構。這也讓廈門成了全國唯一把城管綜合考評作為政府常設機構的城市。2015年底,市容考評辦更名為市城管綜合考評辦,考評范圍進一步擴大。
只挖一棵樹也要防控塵土飛揚。從2015年4月開始,市城管綜合考評辦開始開展揚塵污染專項考評,牽頭成立了揚塵治理工作考評小組,把各區、各責任部門列入考評對象,把揚塵治理納入績效考評范圍。每月進行考評通報,把違規行為在媒體上進行曝光。
作為市容問題的“考官長”,市容考評辦給“同學”出的考題可以用“苛刻”來形容。主次干道要清潔、工地揚塵污染要整治、攤販垃圾和露天燒烤要控制、垃圾焚燒要控制等,除此之外,“同學們”還要考六個“100分”:地鐵、市政基礎設施工地和建筑等在建工地100%圍擋、工地沙土100%覆蓋、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車輛100%沖洗車輪、拆除工程100%灑水壓塵。
“這不僅是一項累別人的活,也是累自己的活。”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考評組還采取明察和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日常的考評和夜間巡察相結合的方式,對揚塵治理進行監督。
“廈門藍”并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經過了多年的摸索,廈門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擁有長效城管綜合考評機制的“廈門模式”,吸引了全國目光。福州、泉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紛紛組織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來到廈門,學習城管綜合考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