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北京“瘦身”啟示錄:從“增量”到“減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6-15  

      北京“瘦身”啟示錄:從“增量”到“減量”

        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外遷、通州升級北京城市副中心、著手搭建多層級通風廊道、交通一卡通可實現跨區域使用......北京近一兩年在城市發展和區域規劃上可以說步伐不小,節奏也很快。

        25日,北京市“展望‘十三五’發展譜新篇”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的最后一場在通州召開,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對正在編制中的北京市總體規劃和城市副中心規劃進展與亮點進行詳細解讀。

        據王飛介紹,北京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特別強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倒逼城市功能調整、規模控制、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當前北京市規劃轉型的一個主要方向是由擴張型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城市結構的規劃,這是歷史上首次由“增量”規劃向“減量”規劃的改革。

        為實現“減量提質”,解決困擾北京發展的眾多城市病,目前已確定多個硬指標:2020年及遠景常住人口2300萬的控制目標;平原區的開發強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遠期力爭下降到40%以下;在用地結構上,也將壓縮生產空間規模,適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從而形成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控制、下降、壓縮,北京城市規劃的減法模式清晰可見。其實在北京貫徹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綱要時,這一減量思路就已基本明確。在去年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動會議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為核心和首要任務,控增量、疏存量成為完成這一任務的切入點。

        這份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包括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等4個領域,并分近期、中期、遠期3個階段實施。非首都功能的逐步疏解,印證著北京城市規劃的減量思路。

        與減量同步,北京未來的發展注重提質、保護、宜居。在25日的報告會上,王飛透露,北京將重點保護、恢復重要歷史水系;保護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的建筑形態,保護核心區1000余條現存胡同及胡同名稱等。同時,將建設完全對市民開放的濱水綠色空間,實現每個街區內都擁有一處高品質的集中公園綠地,實現約85%居民居住在距公園200米范圍內,保障市民步行10分鐘到達公園等。

        可以說,這些規劃讓我們對北京未來的城市生活滿懷期待、格外憧憬。這既是落實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題中之意,也是北京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指引下做出的有益探索。此外,減量提質的思路對其他城市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