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應務實海綿城市急不來
城市建筑如何設計得即舒適又大氣;建海綿城市能否破解城市“看海”窘境……7月20日,在南寧舉行的2016城市設計與海綿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區內外的各路專家紛紛支招。據悉,本次論壇為《內地與香港CEPA服務貿易協議》正式實施后,桂港兩地建筑業界首次攜手主辦,為桂港合作交流系列活動之一。
設計不能為外形犧牲功能
當天的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指出,由于快題式設計、快餐式思考,加上超常規的建造等急功近利行為,導致了現在很多建筑出現量大質低的問題,許多建筑都處于“亞健康”狀態——表面光鮮宏偉,里子卻存在很多問題。如很多建筑給保潔、安保人員休息的地方都沒有;有的內部設計不合理導致上班排隊,這就不是全方位關懷,“建筑創作如果脫離本原,只注重追求光鮮的表面和張揚的形式,而不注重建筑的內在品質,就偏離了建筑設計是為了人的根本目的”。
孟建民提出了“本原設計”理念:未來的南寧城市建筑,不要為建筑而建筑,而要從人的角度出發,讓建筑服務于人。建筑設計不僅要注重外部造型,更要注重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和環境品質。建筑環境是否健康、高效和人文性,都是比外觀更需要重點考慮的事情。
建海綿城市不能操之過急
“雨季一來,城里看海”——如今,很多城市都面臨這一“尷尬”。近兩年來興起的“海綿城市”,為治理這一城市病開出良方。當天的論壇上,南寧市作為國家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也備受各方關注。
南寧市海綿城市和水城建設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南寧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區域位于中心城核心地帶,橫跨邕江兩岸,面積為54.6平方公里。通過那考河流域綜合整治(PPP項目)、南湖初期雨水溢流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國際會展中心及石門森林公園雨水綜合利用工程、五象湖公園及周邊水生態修復及防內澇綜合調度工程等,打造“海綿體”,最終實現收集雨水、截污治污、生態修復的目標。
專家表示,告別城市“看海”,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之一是建設“海綿城市”。讓被水泥硬化的“鐵殼城市”逐漸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納,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態水系統。現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在建設“海綿城市”,但目前人們對其內涵還普遍缺少理解。同時,一些地方急于求成,用“運動式速度”建設。
“海綿城市”如何建?應避開哪些誤區?建成海綿體后,未來的城市能否告別這一尷尬?對此,專家表示,打造海綿城市,不是推翻一切重來,而是與傳統相結合,對現有資源重新調整。建設海綿城市,要結合當地特色進行規劃建設,盡量保留一個地方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