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政府官網獲悉,山東提出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洼地、休閑養生福地、觀光旅游勝地,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在創建標準上,不僅要求主導產業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力,特色產業和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全省或全國有較大知名度;而且要求人文氣息濃厚,旅游特色鮮明,每年接待一定數量游客。
特色小鎮指的并不是行政區劃上的建制鎮,范圍也并非全部鎮域。根據《實施方案》,特色小鎮是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實施方案》明確,特色小鎮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起步階段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可以說,特色小鎮就是在城區或小城鎮里的1-3平方公里的一個核心控制區,是一個產業集中、功能融合的綜合性發展空間和平臺。希望通過特色小鎮的打造,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省小城鎮建設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偉告訴記者。
達到什么標準才能稱為“特色小鎮”呢?《實施方案》提出了5條創建標準:一,定位明確,特色突出:以產業為基礎,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特色突出;二,以產興城,以城興業:圍繞打造創新創業載體,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就業崗位和稅收有較大增長,主導產業稅收占特色小鎮稅收總量的70%以上;三,產城融合,功能配套:優化功能布局,集聚大批工商戶、中小企業、中高級人才,實現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有機結合,實現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四,規模集聚,品牌示范:主導產業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力,特色產業和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全省或全國有較大知名度;五,宜居宜游,生態優美:人文氣息濃厚,旅游特色鮮明,每年接待一定數量游客,達到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標準,其中旅游類小鎮達到國家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標準。
特色小鎮首先要有特色產業。如何明確產業定位?《實施方案》提出,尊重經濟規律,按照一鎮一業、一鎮一品要求,因勢利導,突出主導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提升產業層次,做大做強特色經濟。聚集人才,培育海洋開發、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電子商務、節能環保、金融等新興產業;挖掘資源稟賦,發展旅游觀光、文化創意、現代農業、環保家具等綠色產業;依托原有基礎,優化造紙、釀造、紡織等傳統產業。
產業有特色,也不能關起門來搞生產,而是要宜居宜游。在功能配置上,《實施方案》提出,特色小鎮要高標準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要建設具有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商貿信息、文化展示、旅游信息咨詢、產品交易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綜合服務平臺,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公共WIFI和數字化管理全覆蓋。
“我省有不少工業鎮,產品很有特色,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較高占有率,在行業內頗有影響力。但僅僅具備這個條件,還不能稱之為‘特色小鎮’,還要滿足文化、旅游、服務功能。光讓人看到一排排廠房不行,你可以搞開放型廠房、可參觀的流水線、集中的產品展示館,但要深入挖掘產業的發展史和文化內涵,還得把他們展示出來,讓游客能感受到,能參與、互動。”李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