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武漢將啟用風道規劃為城市“引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0-09  

        武漢將啟用風道規劃為城市“引風”

        房子怎么建先看是否擋了風

        去年,市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市規劃研究院、法國Aria、市氣象臺等機構組成課題組,開展《武漢市城市風環境研究》的研究工作。

        之所以開展城市風道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將郊外的風引入中心城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另一個是利用城市風道將霧霾吹走,改善城市大氣環境。

        據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國際交流與合作所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已從法國引進了一款名為“ariacity”的風環境測試軟件,今后在給城市做規劃時,這個系統可以模擬出規劃中的建筑物、道路、社區周邊的風環境。

        這就相當于建了一個武漢風環境的模擬系統,在系統輸入武漢各個區域在不同季節的風向、風力等參數,就能模擬氣流的狀態,像是一個電子版的風盒子。當建筑物的設計方案放到這個模型內時,可以測試出該棟建筑通風度如何,對周圍的風環境能造成什么影響,如果阻塞了風道,在樓高、樓的朝向等方面做改進可以實現最優通風效果等。

        “我們以前在做樓宇規劃時,考慮更多的是樓間距、光照等,它們的可操作性比較強。至于通風度則沒法進行量化測試,這個系統就可填補空白。”市規劃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正在建立武漢市的風環境參數,預計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該系統將用于給比較重要的公共性建筑、人流密集地區的代表性建筑的設計方案進行通風系統的優化,讓這一規劃中的建筑物也給周圍已建成建筑,引入舒適的自然風。

        為城市引風緩解熱島效應

        不僅是武漢今夏持續高熱,世界氣象組織今年7月發布公報稱,1月至6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6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年。

        對于全球各大城市而言,城市的擴張、人口和建筑密度的上升、綠地的減少、建筑物玻璃幕墻的大量使用……所疊加起的城市熱島效應,更是各大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

        從近15年內武漢市20余幅熱紅外波段遙感影像表明,武漢市熱島區域在擴大,以老城區為中心,逐步向外圍新城區擴散,從兩江交匯處,擴散到一環、二環至三環之間地區。其中主城區熱島主要分布于舊城區、古田、漢西以及青山大型企業等地區,在漢正街商圈、武漢長江大橋兩端可以清楚地看到紅色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湖、東湖周邊、光谷等區域從稀疏的黃色斑點,到點連成片,顏色越來越深,熱島強度越來越大。

        數據分析表明,熱島的形成也與土地利用類型密切相關,主城區范圍內70%以上的工業、倉儲用地均屬于熱島明顯地區,50%以上的交通設施、商業、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居住區都屬于熱島效應明顯地區,公園綠地一般較涼爽,熱島強度指數低。

        給城市送風,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成為打破“鐵桶”、緩解熱島效應的重要途徑。國內外許多城市都在嘗試“招風”。德國施圖加特、日本東京、法國巴黎是全球最早進行風道研究的城市之一,特別是巴黎已設立了全市街道尺度的風環境及空氣質量模型及監測系統。

        我國的香港地區,在2003年開始制定城市風環境評估標準;2006年,深圳制定了《深圳城市自然通風評估技術導則與管理辦法》;上海市也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即世紀大道……

        國內外各大城市成熟的風道規劃,已成為武漢建立“風環境的模擬系統”的參考借鑒范例。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