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逢雨必澇成為城市頑疾的今天,江蘇省鎮江市以PPP項目融資模式為抓手,運用創造性思維從當地現實的自然地理條件出發,融合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創新海綿城市建設的融資、規劃、施工和管理等方方面面工作,創造出了鎮江“海綿+N”的海綿城建樣板工程,兼具實用功能和景觀美化效果,城市被裝點得美輪美奐,實用效果突出,部分已完工的工程輕松通過今年7月份夏季暴雨的大考。
如今,鎮江作為財政部PPP項目試點和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確定的雙示范城市,其海綿城市系統工程尚未完成,仍在如火如荼推進中,但聲名遠播的示范樣板工程已吸引上百個考察團體慕名前來參觀和學習,一時間成為鎮江這座現代城市的新名片。
示范項目背景
地下管廊和排澇系統存在短板,暴雨使水質變壞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讓城市像海綿一樣,降雨時能隨時就地吸收、儲蓄、凈化雨水,同時補充地下水,干旱少雨時再將儲蓄起來的雨水釋放使用,從而讓雨水在城市肌體實現自然循環和利用。
據鎮江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該市開展類似海綿城市建設的嘗試由來已久。早在2007年,海綿城市概念尚未誕生,鎮江便開始吸取美英等國雨水系統構建方面經驗,開展本土化探索。
之后,鎮江引入美國的低影響開發(LID)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的方法進行滲透、過濾、蓄存和滯留,防治內澇災害,以分散式小規模措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源頭控制,通過合理的場地開發方式,模擬自然水文條件并通過綜合性措施從源頭上降低開發導致的水文條件的顯著變化和雨水徑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比較適合鎮江市當時的客觀情況。
另外,近些年來,鎮江市開展“一湖九河”整治,其中最令管理部門頭疼的是,只要下大雨,金山湖和幾條城區河道的水質會明顯變差,特別是直通金山湖的雨水排污口污水滾滾,更被當地百姓詬病。
還有一個大背景是,國內城市建設的地下管廊和排澇系統存在短板,一下暴雨,便會出現內澇,城區“看海”成為日常一景,城市內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鎮江市聘請美國荷瑞然環境咨詢公司,一支國際化頂尖雨水管理評估和設計專家團隊,對鎮江市海綿城市試點區——22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和11.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進行項目頂層設計。
鎮江市住建局副局長、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胡堅說,鎮江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位于主城區,其功能定位集合商業、金融、文化、旅游等為一體的城市綜合區域。市里聘請專家團隊從源頭專項達標工程、排水防澇專項達標工程、水環境質量提升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達標工程、海綿城市亮點工程等多個方面,采用綠色、灰色和藍色多種措施,對海綿項目進行設計;并將22平方公里陸地試點區分為17個大匯水區分別開展綜合達標工程,從而確保城市徑流控制75%、面源削減60%、有效應對30年一遇降雨等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