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全球智慧化、一體化運行的思路,但隨后發現這是地球發展的長遠趨勢,是一個長遠規劃,目前還不具備條件,于是又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將對象縮小到一個城市,具有了可操作性,吸引了很多國家的注意,也拉開了全球智慧城市創建的序幕。
2011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智慧城市規劃編制”,201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提出“創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4年國家發改委牽頭八部委提出“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這些國家機構的號召下,地方城市激情高昂,紛紛投身到智慧城市創建之中。但是,一些參與創建的城市要么茫然不知路在何方,要么埋頭拼命建設,前者至多就是節奏慢了,后者問題則較嚴重,出現大量返工現象,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
一、常見誤區
1.速成論
速成論者認為智慧城市創建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所以就設置大量的項目,希望通過完成這些項目快速建成智慧城市。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專門的智慧城市評價標準,相關的技術和運營模式還不成熟,對數據的使用和安全管理還沒有研究充分,如果貿然采用大范圍快速完成的做法,容易產生方向性偏差和數據安全的問題。而且,由于面廣量大,如果項目建成后發現問題再改正,就會產生重復投資、技術難以整合和關系難以協調的問題。
2.完美論
完美論者認為智慧城市是高大上的工作,是一種理想狀態,必須研究透了,形成了非常詳細的頂層設計,才能開始創建。由于著眼于比較完美的遠景規劃,過分注重頂層設計,遲遲不能形成建設方案,影響了創建工作開展。既然智慧城市技術和運營模式還不成熟,就需要不斷探索,尋找科學合理的道路,通過初步試點規劃形成的項目實踐,不斷修正規劃的科學性,使創建工作逐漸走向正確的道路。同時,智慧城市創建需要大量資金,初期應充分研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針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合理制定發展規劃,合理利用資金。
3.無關論
無關論者認為智慧城市創建與本部門的工作無關,本部門的工作已經做的很好,很智慧了,不需要參與智慧城市創建工作。智慧城市是復雜的運行系統,涉及到各行業、各部門,很多部門或個體需要你的數據,同時你借助于其他部門的數據,才可以使工作和決策更科學,所以數據交換和共享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各部門都有職責及時提供并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4.外包論
外包論者認為找一個好的技術支撐單位就可以把智慧城市建成了,他們尋找國內外做得好的某家公司,與該公司簽訂20年或更長期的合作協議,將所有項目交給該公司規劃和建設。這種做法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智慧城市創建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民生服務,企業的著眼點是自己利潤最大化,容易影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二是大量與城市正常運行相關的核心數據一旦泄露將產生重大安全問題;三是單獨一個公司的各方面能力都有限,完全依賴容易造成技術壁壘、技術狹隘和違法行為。
二、創建建議
在全世界都沒有弄清楚智慧城市的本質之前,我們在思想和行動上不能急躁,放慢腳步,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建議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制定政策,引導發展方向
雖然我們未看到智慧城市的廬山面目,但我們應該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發展的方向。針對地方玲瑯滿目的發展態勢,國家主管部門應在宏觀上做好頂層設計,引導智慧城市發展方向,在微觀上制定技術和經濟政策,鼓勵進行各種有益的探索。在大數據時代來臨時,如何有效利用獲得的大數據,如何開發各行業大數據的集成價值和延伸價值,如何利用大數據為決策和規劃提供支撐,以及如何保證數據安全等,都是需要著手攻關的重要方向。另外,智慧城市建設涉及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創建工作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制,應制定規范性文件,規范項目的實施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