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經先后發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試點。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并均出臺了相應規劃,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從實際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醫療、政務管理等領域取得了廣泛成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頂層設計成為智慧城市建設者普遍關注的問題,頂層設計系統描繪了智慧城市的藍圖和實施路徑,對智慧城市的統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筆者在智慧城市總體規劃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對當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存在的短板與誤區進行剖析,旨在拋磚引玉,喚起業界共同思考,促進智慧與城市的深度融合,使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真正發揮指導作用。
筆者認為,目前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存在三大癥結,這將對智慧城市的快速健康發展形成很大阻礙。
1. 技術驅動特征明顯智慧與城市脫節
只見智慧,不見城市。把時下流行的先進的信息技術都加載到城市之上,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SDN(自防御網絡)等等,但基本上都是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以及信息服務的套路,沒有實現信息技術與城市各功能模塊的深度融合,浮于表面,解決不了深層次的矛盾,缺乏吸引力,民眾感覺不到智慧,感覺不到生活的變化。一個城市是否智慧,不在于技術是否先進,而在于是否恰到好處,解決了什么實際問題。
城市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城市生存和發展依賴三種基礎設施,支撐城市中順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工程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能源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系統、通信系統、環境系統、防災系統等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則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金融保險、社會福利等設施。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由城市中可以發揮調節空氣質量、水質、微氣候以及管理能量資源等功能的自然及人工系統和元素組成,包括林地、開放空間、草地與公園以及河流廊道等。除了基礎設施以外,還有配套的運行機制和管理系統,這些構成了城市龐大的功能服務體系。目前的智慧城市規劃并沒有觸及到城市這些基礎設施和服務的靈魂,沒能使這些元素從機理上、功能上有明顯的改善,所謂的智慧化提升太平面化,大部分停留在狀態的監控以及價值不高的信息服務。例如:智能交通的應用主要是通過采集道路的交通流量信息,給居民提供出行參考的信息服務,交通路網的優化、多式聯運的智能接駁,甚至綜合交通樞紐的信息樞紐地位都沒有涉及或受到重視。在環境方面,有關部門通過一些傳感器進行重點地區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指數監測,然后向公眾推送信息或提供相關查詢,對環境質量本身沒有任何提升和改善,應用層次很膚淺。如果從改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和運行機制入手,進行智慧化方案的總體設計,使這些要素產生的微氣候系統對城市有明顯的影響力,智慧城市才能真正體現出價值。
2. 規劃相對主觀與周圍環境缺乏融合
一般來說,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對于所在城市的戰略定位、城市特色、資源條件、人口構成、支柱產業等等都有比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目標和建設計劃也較具有針對性。但問題是只就城市論城市,制約條件與邊界條件考慮較少,規劃設計偏于主觀。現代社會流動性很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所屬區域之間,乃至境內與境外之間頻繁流動,城市只有與周圍的環境有效地融合,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智慧城市與周邊信息化環境的融合主要在于幾個方面:一是網絡基礎設施的對接,保證全程全網一致性的傳輸質量和安全性要求;二是區域內融合的信息與數據從規模和質量上遠比一個城市內的信息融合更有開發利用的價值;三是應用系統間的融合,如相鄰城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交通信息的對接,物流標識和物流系統的對接;四是配套機制的融合,如認證系統和征信系統的互認,為城市與周邊的經貿合作提供支撐。
智慧城市與周邊地區信息化環境的融合,關系到區域戰略目標的總體實現,也關系到智慧城市的可操作性和持久性。無論哪個城市的智慧系統,都不可能始終獨立,否則可能根本發揮不了作用,甚至可能推倒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