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已久的《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出爐。該規劃將在進一步保護青山綠水、更加優化生態格局的基礎上,構建三大特色生態產業長廊,補齊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經濟“短板”。到2020年,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將與全市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是國家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和全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集聚區,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區域和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
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經濟走廊,既是落實“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又有利于加快調整產業布局“散、小、亂”的格局,整體提升區域經濟實力,促進人民群眾特別是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也為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實現長江流域“大保護”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因此,《規劃》的核心是以綠色為本底,以特色產業為載體,以區縣城及重點鎮為依托,以烏江航道、渝湘高速、渝懷鐵路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紐帶,形成“以線串點、點線帶面”的生態經濟發展格局。
在筑牢綠色本底,突出生態環境保護這一首要任務方面,《規劃》要求,加快構建武陵山脈生態屏障、烏江水系生態帶,建設綠色田園鄉村和綠色生產生活試點示范區。具體包括完成造林280萬畝,治理巖溶地區石漠化1050平方公里。新建及改擴建11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0平方公里。
三大特色生態產業長廊,分別是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長廊、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范長廊。
其中,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長廊,按照“一體規劃、整體打造、統一營銷”的思路,依托武陵風光、烏江畫廊、土苗風情三大主題旅游品牌,六大旅游區(大仙女山旅游區、烏江畫廊旅游區、武陵仙鄉旅游區、黃水林海旅游區、世外桃源旅游區、邊城古鎮旅游區)、三大精品旅游線路(大仙女山—烏江畫廊—武陵仙鄉—黃水林海、黃水林海—武陵仙鄉—世外桃源—邊城古鎮、大仙女山—烏江畫廊—武陵仙鄉—世外桃源—邊城古鎮)的“363”格局,整體塑造旅游形象,推進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同時以點聚區、以區帶片,打造渝東南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長廊,構建“步步皆景、處處宜游”的全域旅游大景區,成為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
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如武隆及酉陽山羊、石柱肉牛肉兔、黔江渣海椒、秀山米豆腐等;另一方面推進資源加工集約節約循環發展,到2020年,力爭園區投產企業用地每平方公里工業銷售產值達到70億元以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5%左右。同時,加快推進物流支撐體系建設,構建低成本物流運行平臺。
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范長廊,則是立足于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特色山林資源,打造特色種養產業鏈,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和安全體系建設,在特色農林產品主產區、適產區因地制宜布局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規模化、全鏈式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構建形成連片布局的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范長廊,成為全市有機農產品的主要供給基地。
此外,《規劃》還要求,加快構建環境優美宜居、民族風情濃郁的民俗生態城鎮群;創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引領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及推進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2020年,渝東南每個區縣(自治縣)至少擁有1個通用機場、建成1個航空小鎮,在全市率先實現通用航空全覆蓋。
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總體目標
到2020年,以綠色為本底,以城鎮群為骨架,以三大特色生態產業長廊為支撐,建成生態優美、特色濃郁、布局科學、集約高效的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經濟走廊,確保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有力推動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與全市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筑牢綠色本底
森林覆蓋率達52%,森林蓄積量達7500億立方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2%,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鄉村污水集中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5%、85%和95%。
建成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長廊
旅游業增加值比重達10%,旅游游客量突破1.2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680億元,國家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數量達15個。
建成特色資源綠色加工長廊
工業園區集中度達80%以上。
建成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示范長廊
特色效益農業產值突破290億元,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35%左右,農產品優質率突破80%。
建成民俗生態城鎮群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