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新城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在空間上的拓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新一輪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中,郊區新城如何發展是一個重要命題。
發展空間潛力大
歷史上,上海是一個單一中心結構的城市。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為了調整工業布局,1957年決定建立衛星城鎮,分散一部分工業企業,減少市區人口過分集中。1958年,國務院批準將江蘇省寶山、嘉定、川沙等10個縣劃歸上海市,為衛星城的規劃建設提供了條件。至1959年底,上海先后規劃建設閔行、吳涇、安亭、松江、嘉定五個衛星城,形成了群體組合的城市框架。1970年代,以建設金山衛石化總廠和寶山鋼鐵總廠為契機,又相繼規劃建設了金山衛和吳淞—寶山兩個衛星城。多年來,衛星城的建設對工業布局的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城鎮功能單一、生活配套不足,集聚效應并不十分明顯。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提出了“新城”的概念,包括松江、嘉定、臨港等11個新城。2005年,參考國內外新城建設經驗,最終確定規劃建設9個新城。經過多年發展,閔行、寶山已與中心城基本連成一片,郊區新城包括松江、嘉定、臨港、青浦、金山、奉賢南橋、崇明城橋7個。
根據“六普”數據,7個新城的常住人口有232萬人,規模較大的松江新城和青浦新城,分別為63萬人、44萬人。臨港新城由于平地新建的關系,其主城區只有2萬多人。近10年,7個新城人口增加約107萬,其中松江新城和奉賢南橋新城增加較快,分別增加了38萬人、19萬人。
上海是一個超大城市,至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已達2380萬人,其中約有50%集中在外環線以內的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達1.86萬人/平方公里,而內環線以內地區,雖然人口總量有所減少,但人口密度依然高達3萬人/平方公里。從上海“中心城、新城、新市鎮、中心村”規劃體系分析,新城人口級配規模還遠遠不足,這既反映了新城發展相對滯后,也反映了未來新城發展潛在空間較大。
綜合功能進一步提升
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上海將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全球城市。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憑借東西兩翼起飛,與有關國家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發展,也宣示了上海東西兩個扇面輻射的著力點。
建設全球城市應當提升其戰略資源、戰略產業、戰略通道的控制力和文化影響力等核心功能。考慮到市域人口分布和資源環境的緊約束,除了上海中心城應當集中體現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外,還應當謀劃部分新城承接中心城部分核心功能。上海融入和服務于“一帶一路”發展,高鐵、海港、空港是主要戰略通道,這也將關系到各個新城的發展導向。依據各個新城區位的重要性、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統籌考慮未來新城的發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將會對上海市域城鎮空間格局作進一步優化。
按照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要求,建設綠色低碳、宜居宜業的新城,吸納更多高端人才居住、創業,是未來新城發展的共同目標。
據2010年統計,上海常住人口中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約占22.8%,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高達38.2%。上海每千萬人中擁有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的人數為2.2萬人,比北京少約1萬人,也低于南京、武漢等大城市,而且上海高端人口增速低于總人口增長。人口結構及其布局是上海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建設吸納高端人才的宜居宜業新城是一項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