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京津上風上水的河北承德,是京津重要水源地。15年來,一直秉持“把風沙擋在當地、把凈水送給京津”的政治信念,堅持“以生態為核心、以民生為根本”的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4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目前,該市有林面積達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7%,昔日的“窮山荒山”,如今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何以實現如此巨變?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直言不諱地說:“承德生態環境好壞不僅關系到自身發展,更會直接影響到京津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生存。為此,承德必須像愛護生命一樣保護好生態環境,堅決守住生態底線、綠色紅線;自覺與‘兩高一低’的落后產業決裂,自覺與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的增長方式決裂。這既是承德的底線思維,也是第一思維,更是第一使命。”
提振“精氣神”:擔起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京津冀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水問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承德地處灤河、潮河、遼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云兩個水庫上游,內蒙古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前沿。據史料記載,由于戰事連年、亂砍濫伐,承德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僅有5.8%。
盡管承德人民做了不懈的艱苦努力,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3%,但仍難以阻擋兩大沙地迅速南侵,致使壩上地區大面積沙化,成了京津沙塵暴的主要沙源,特別是2000年春季,京津地區相繼發生12次揚沙和沙塵暴天氣。
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承德人民擔起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下定“把風沙擋在承德、把凈水送給京津”的決心,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以庫區周圍、風沙前沿、河流源頭等生態脆弱區和環城鎮周圍生態敏感區為重點,構建起壩上防風固沙林、北部水源涵養林、中部水保經濟林和南部經濟林等四大林區為主的“生態屏障”,先后實施了生態防護林建設等10個方面256個工程項目,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
承德的好山好水來之不易。坐落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全國最大人工林場——塞罕壩機械林場,是塞罕壩人在流沙和荒漠中,創造的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跡。目前,有林地面積112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0%,已成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據中國林科院監測,塞罕壩機械林場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20000—30000個,是城市上空含量的10到15倍,被譽為“擋沙墻”“制氧機”。
塞罕壩的綠色崛起并非特例,是承德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據鄭雪碧介紹,目前,全市已建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有林面積達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7%,壩上沙化面積減少到713萬畝,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36.8%,涵養水源能力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20倍,已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成為華北最綠的地方,被譽為“華北綠肺”。
2014年,承德站在新的起點上,出臺了《關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到“十二五”末,力爭林地面積達到356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0%以上,成為華北地區負氧離子最高、PM2.5最低的生態文明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