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2015年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在五四廣場舉行。記者從市城市節約用水辦公室獲悉,目前島城正創建海綿型城市,《青島市城市節約用水綜合規劃》編制完成已通過專家評審,待正式批復后實施。今后,用滲水磚鋪設地面,城市有望像海綿一樣,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時“釋放”利用,“逢雨必澇,雨停即旱”的狀況將得到改善。
島城正創建海綿型城市
2015年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活動從5月10日開始啟動,持續至5月16日,今年的主題是“建設海綿城市 促進生態文明”,邀請市民到現場參觀、了解城市供水情況及節水小竅門。昨日下午,記者在啟動儀式現場看到,各種節水型設備和器具在現場展示,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的專家現場科普飲水安全小知識。其中,節水小竅門及飲水安全有獎問答環節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
“島城正在創建海綿城市,和今年節水周的主題非常契合。”昨日,市城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張國輝介紹說,“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一年省出兩座嶗山水庫
青島是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只有全國平均數的一成多。市城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張國輝說,經過多年的節水努力,市區年節水量達到1億立方米,相當于省出兩座嶗山水庫,青島因此連續3次被命名為全國節水先進城市。
記者了解到,島城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和推廣再生水,是全國最早開展再生水利用的城市之一。目前我市已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升級工作,一級A標準的處理能力為62萬立方米/日,4座污水處理廠建設了再生水深度處理設施,敷設再生水主干管道196公里。2013年新建再生水廠2座、泵站1座、管網10余公里,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10萬立方米/日。城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28萬立方米/日,約占城市公共供水總量的1/4,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島城景觀綠化現在全部使用再生水,此外,再生水還應用于沖廁、基建、水源熱泵等方面。
“除了使用再生水外,我們還向大海要水,目前島城年海水直接利用總量約12億立方米,相當于24座嶗山水庫的蓄水量。”張國輝說,10年來,島城每日人均綜合用水量從原先的0.2立方米,下降到了現在的0.16立方米,降幅高達兩成,現在島城萬元GDP取水量降到6.98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6.98%,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
收存雨水 防洪排澇
“目前,我市編制的《青島市城市節約用水綜合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待正式批復后實施。綜合規劃里包含了再生水利用規劃、海水利用規劃、雨水利用規劃3部規劃,其中,雨水利用規劃主要針對創建‘海綿城市’。”張國輝向記者介紹,要想建設完善“海綿城市”,僅靠居民小區的雨水利用遠遠不夠,還應當從各個方面提高城市的滲水能力。在城市,水泥路面幾乎一統天下,但水泥的滲水率極低;為此國外許多城市都用滲水磚鋪設地面。另外,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能否多留傳統的土地,增加綠化面積,增加城市的吸水功能。
張國輝說,對于建筑與小區,可以讓屋頂綠起來,在滯留雨水的同時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人行道、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有條件的小區綠地應“沉下去”,讓雨水進入下沉式綠地進行調蓄、下滲與凈化,而不是直接通過下水道排放;可將小區的景觀水體作為調蓄、凈化與利用雨水的綜合設施。
“青島城區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就達10億立方米,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下一步,我們將進行調研,編制《雨水利用管理辦法》。”張國輝說,在新建項目配套建設節水設施審查時,會結合項目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積極協調開發商開展雨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地將山體雨水、居住區雨水結合起來,統一收集存儲,成功運用于居住區的景觀用水。加強城市水利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地收集、利用雨洪水,下雨的時候“存起來”,天旱時給城市“解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