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自貿區之后,“國家中心城市”成為新一輪政策競爭的焦點。根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以及各個城市的總體規劃,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被表述為國家中心城市。此外,還有成都、武漢、鄭州獲得國務院“支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在經過了幾年的預熱后,終于在武漢和鄭州進入名單后,進入白熱化階段。雖然最終入選城市的數量尚未可知,但即便按照最多的版本12個來算,除去已經確定的8個,也只剩下4個名額了,但排隊的候選城市還有一長串。據不完全統計,沈陽、南京、長沙、杭州、西安、青島、寧波、廈門都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顯然“國家中心城市”不像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游戲,更像是一個十分誘人的政策激勵。
當越來越多的城市爭當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人們會問,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城市呢?那么,究竟哪些城市入選的機會比較大呢?青島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嗎?
國家中心城市爭奪戰進入白熱化
“國家中心城市”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2005年,當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受建設部(現住建部)委托,在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10年)》過程中,首次使用了這個概念,不過當年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根據去年媒體的披露,正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將要構建一個“十百千萬”的城鎮體系,即十個國家中心城市、一百個國家特色城市、一千個中小城市和一萬個特色鎮。
這一消息公開后,很多城市都表示要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之列。據不完全統計,沈陽、南京、武漢、長沙、成都、鄭州、杭州、西安、青島、寧波、廈門等都加入了這場競賽。按照計劃,《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應該于2016年完成并上報國務院審批。但至今,該規劃仍未上報國務院。
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編制過程中,2016年4月、12月,國務院先后批復了發改委上報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在這兩份文件中,提出支持成都、武漢和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武漢、鄭州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途徑,和此前的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并不一樣。這五座城市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主要文件,是國務院對它們各自城市總體規劃的直接批復。
依據《城鄉規劃法》規定,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其總體規劃必須上報國務院批復。其中,國務院確定的城市一般是指計劃單列市、歷史文化名城、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以及國務院認為重要的城市。
今年兩會期間,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國家已陸續定位了多個國家中心城市,下一步還將繼續推進,還會產生新的國家中心城市,但具體數量目前還沒有確定。
在當前的國家發展架構和體系中,一個城市,只要戴上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帽子”,“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政策資源和投資傾斜,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投入、交通中心、信息網絡中心、文化事業等方面得到優先考慮”;“如果榮膺國家中心城市,勢必能帶來很多建設項目,經濟和交通建設都會大大提速”。
如此一來,國家中心城市的名頭不啻一艘正待啟航的快達輪船,拿到這一班的船票,當然不是小事一樁。
國家中心城市靠搶能得到嗎?
為什么要提出國家中心城市?
據資料顯示,中規院在研究中發現,國家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城市的競爭,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有非常發達的中心城市,這些中心城市的作用往往超出了區域和國土。比如紐約、倫敦、巴黎,它們在國際金融、貿易等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全球都有重要的影響力。
在中規院的方案中,國家中心城市應該具備五大功能:綜合服務功能、產業集群功能、物流樞紐功能、開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
從這些功能中不難看出,作為塔尖城市的國家中心城市,除了需要具備強勁的綜合實力外,還應該能夠起到引領、輻射作用。
如何篩選國家中心城市?
對于篩選國家中心城市,中規院有一套嚴格的評價指標體系。有些城市人口規模很大,但地理位置不具中心性;有的地理條件很好,但經濟實力不強;有的經濟實力很強,但輻射帶動作用不夠……這些都不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目前已有8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被認可為國家中心城市,但這種“認可”還只是一種愿景。
經濟實力是一道門檻
經濟實力被認為是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的一道門檻。不難發現,參與競爭的這些城市,基本上都位于GDP排行榜的頂端。2017年,中國大陸有12個城市邁入了“萬億GDP”的行列。其中,除了蘇州外,其他11個要么已經被賦予了,國家中心城市的稱號,要么是入選的大熱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表示,經濟實力雖然不是入選的唯一標準,但卻是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如果你自身的經濟都不行,怎么去帶動輻射周邊地區?
除了經濟實力外,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也是一些城市競爭的焦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各城市競相爭奪國家中心城市的稱號,實際上是一種政策競爭。一旦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那么這個城市的發展潛力、發展優勢和前景,就得到了國家最高層面的認可,這種認可對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種品牌,也是一次城市營銷的極大成功。
國家中心城市不僅要“面子”還要“里子”
說了這么多,問題來了,如果按照12個的總數來看,名額還有4個,哪些城市可能成為新的國家中心城市?
從區位看,目前的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位于東部地區,重慶和成都位于西南內陸,武漢和鄭州則填補了中部地區的空缺。
東北、西北地區還沒有城市入圍,如此看來,東北地區的城市,比如沈陽,西北地區的城市,比如西安,有可能入圍?因為這些城市的規模都比較大;產業基礎都比較雄厚;對區域的影響力很大,可以在區域起引領作用。但也有專家看好南京和杭州,包括青島,因為山東省一個省的人口接近一億,經濟體量也很大,沒個國家中心城市好像缺點啥。
不過,說到底,還要看這些城市是不是區域中心城市,是不是高等級城市群內的核心城市。從這一輪的國家中心城市競爭的激烈性看得出來,中央并不想讓國家政策變成簡單的“分果果,排排坐”,既要考慮到均衡,也要考慮到一定差異,讓國家中心城市真正能“挑大梁”,帶動一個區域的整體發展,而不是以往各城市間發展思路雷同,見到利益一哄而上,再搞無序競爭,這也是“協調發展”的應有之義。